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 道试题
1 . 北宋产生了三次“兴学”运动。庆历年间,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精贡举”,主张兴学。神宗熙宁、元丰时期,宰相王安石主张改革科举、兴办学校。徽宗崇宁元年,宰相蔡京主张扩大州、县学。三次“兴学”运动(     
A.加剧了君相之间的矛盾B.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C.消除了科举制度的弊端D.使理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022-08-20更新 | 395次组卷 | 2卷引用:第9课两宋政治与军事(轻松练)-【轻松学历史】2022-2023学年高一纲要上同步课件与课时训练
2 .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2022-08-19更新 | 243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练测
3 .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

结论

A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

内阁由此出现

B

宋代“强干弱枝”,收地方各类权力于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C

明朝嘉靖年间,以往仅是中央临时委派至地方巡查安抚的总督和巡抚,已发展成为凌驾于三司之上的地方常设机构

地方行政机构层级增加,行政效率下降

D

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内阁制宣告废除

A.AB.BC.CD.D
2022-08-19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练测
4 . 某高一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学习时制作了如下表格。请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朝代政治制度建设
中央地方
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①推行
汉朝设立中朝(内外朝).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
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实行科举制
宋朝实行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台谏并立设立“四监司”对各州监控;州设通判制约知州
元朝设立中书省   推行行省制度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等   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
清朝实行督抚制度等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①②处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为表格内容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3)试以宋朝为例,谈谈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建设的得与失。
5 . 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知州管理地方行政B.枢密使负责地方财政刑狱
C.通判管理军国要政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6 . 下方为中国古代某朝政策调整与变革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颁布“推恩令”、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B.实行“削藩”、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C.设节度使、庆历新政、张居正改革D.派文官任知州、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初,中央规定“诸路转运使、副及州郡长吏并不得擅举人充部下官。如有阙员处,当以状闻”,后又由中央派遣文官出“知州”“知县”“列郡各得自达于京帅,以京官权知”。宋廷这些做法(     
A.表明政治均势格局逐渐瓦解B.顺应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C.体现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暴露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弱化
8 . 宋朝新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虽然沿袭旧朝,设立了三省机构,但它们却并无实权,仅仅作为一种象征,而以他官判省事,即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在制度建设上,宋代统治者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宰相助手,对宰相构成了一定牵制:建立枢密院、三司、审官院等机构,将军队调动、财政权和人事任免权从宰相手中夺走;此外,还有台谏官员对宰相一言一行进行监视,防止宰相之间出现政治小集团,威胁皇帝的统治。

——摘编自李正中、李景盛《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

宋代城市中日益庞大的手工业者、店员、小商贩、商人、妓寮、艺人等等,已是一股强有力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经济活动的同时,要求符合他们口味的娱乐活动。俗词、话本、戏曲、杂剧等通俗文学作品的创作蓬勃发展,展示的大多是城市市民的生活画面,描绘的也大多是市井风情、男女爱情等世俗生活。话本《碾玉观音》中,王府丫鬟秀秀和碾玉匠崔宁,几经磨难,走到一起,开了一个碾玉铺,过着自食其力、心满意足的生活。他们不期望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也不像农民广置田地,厚积家财。这种开玉铺自食其力的生活,更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

材料三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宰相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朝文学及社会的新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宋朝新变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2022-07-09更新 | 271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同步测试题
9 . 北宋欧阳修编撰《兵志》中提到“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判上。天子熟视不知所为,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鉴此教训,北宋统治者(     
A.不断完善科举选官制度B.分散相权加强君权
C.实行寓兵于农的征兵制D.注重强化中央集权
2022-07-03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9课两宋政治与军事(轻松练)-【轻松学历史】2022-2023学年高一纲要上同步课件与课时训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此外绝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不是割据性质的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其动乱多是内部兵乱,不是割据叛乱。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虽然不属于割据性质,但是由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唐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关系,因而深刻影响着整个藩镇割据形势的发展。具体说就是,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型(西北)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最后黄巢起义打破了这种格局:举足轻重的中原型藩镇大部分被野心勃勃的朱温吞并;边镇动辄举兵犯阙;东南型藩镇也不再供给唐朝财源,唐朝的灭亡只待时日了。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

材料二   唐末“内为奸邪阉宦之所制,外为强臣藩镇之所遇,号令不出国门”。五代“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缠地”。连年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失序、道德沦丧。北宋建立之初,与抑制武将的措施相对应,宋代统治者大力扶持文人入任,以文人充斥国家各级政府机构。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备受排挤的庶族地主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日益壮大。宋代建国伊始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逐渐形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社会经济局面,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土地的私有化占据了绝对优势。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化,到宋代基本定型。

——摘编自杨钰胗《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藩镇势力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原因。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