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国家政治决策的信息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对于信息渠道的重视与经营,增加了合理决策的可能性。不同系统的众多机构、相互交错的多条途径,自不同角度提供情况报告,其主要目的在于减少消息虚假、来源梗阻的可能性。发现问题时,朝廷经常布置诸司协同“会问”,注意多层面的检查,甚至特派专使进行“勘验”,以便多方位复核所掌握信息的可靠程度。宋代的诸多信息搜集传递系统是相对独立地进行运作的。多途信息渠道的最高协调机构,主要是执掌中央政务权力的政事堂,而信息搜集的最终汇聚点,是君主的“御前”;对于国家大事最终的处断裁决,原则上也出自皇帝。

——摘编自王小甫等编著《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在美国政治文化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被称为“旋转门”。智库(Thinktank)的学者摇身一变,成为政府高官,直接参与政府决策;政府官员退出官场,摇身一变又成为智库学者。美国智库较高的独立性确保了其研究成果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不被人为因素或外界因素所左右,成为智库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的根本保证。智库的大量存在反映出美国社会的思想高度活跃,多元化的思想观点经常相互碰撞,火花频现,竞相呈现影响力。当危机发生时,智库提出各种策略和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智库参与政府决策,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专业性,弥补了政治家专业知识的不足。学者们可以通过“旋转门”踏入政界,政治家可能通过“旋转门”回归学界,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成为美国政治的一道独特风景。

——摘编自王波《“旋转门”与美国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政治决策的特点并分析这种政治决策方式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智库独立性的意义以及美国政治“旋转门”现象形成的历史条件。
2023-01-0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在都督、刺史等正官升迁或有故暂缺之际,往往临时派员代理,主持州、府之务。即通常所谓的“知州府事”。宋朝建立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在统一战争中,“凡诸郡入版图,率命朝臣出守,曰权知(暂代)州事”。行之既久,大藩镇多授文臣,乃始尽正其衔,明曰知某府、某军州事也。后来,知州制完全取代刺史制。

咸平二年(999年)闰三月,官僚朱台符上奏,他在奏文中说:刺史、县令,亲民之官,有民人焉,有社稷焉,盖三代之诸侯也。故汉宣帝曰:”与我共治者,惟良二千石乎!"光武亦曰:“朗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民受其弊。”诚重之也。顷者,不除刺史,止以知州代之,其差委也,上自仆射、尚书,下至京官、奉职,率多轻授,未尽当任。

——摘编自李昌宪《略论宋代知州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你如何看待朱台符的上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史学家陈邦瞻认为中国历史出现了三次历史大转变。从远古至战国时代是第一次大转变,由汉代至唐代是第二次大转变,从唐代至宋三次大转变。三次大转变开启了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路向,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思想变迁、风尚习俗等内容进行新旧交替,成为中国历史巨大的改革时期。

——摘编自郭学信《唐宋变革观的研究和审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请选择-次历史大转变,谈谈你对这次大转变的认识。(要求:史实明确,表达清晰,逻辑合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确保各系统监察机构监察权的行使,宋朝逐步确立了规范原则、风闻原则、独立原则和互察原则。规范原则是监察权的界定以及行使监察权的法律规定。从真宗朝起,宋朝逐步制定有关台谏机构行使监察权的法规。风闻原则是指监察官员在向皇帝谏诤和对官员进行弹动时,允许监察官员不公开自己的信息来源。这一原则虽在宋朝以前已经实施,但到宋朝不仅适用于台官,还扩大到谏官和走马承受(路级监察官员)。独立原则是指监察官员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皇帝和其他官员的干涉。宋朝台官、谏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各路帅臣和监司,无不奉行这一原则。互察原则是指监察官彼此实施监察。台谏、给舍、帅司、监司、走马承受通判都实行上级对下级监察官的纵向监察,同时又实行同级监察官之间的横向监察。由此构成了一张遍布全国的比较严密的监察网,所有机构和官员都置于监察之下。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宋》(下)


(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监察系统四大原则得以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监察网形成的影响。
2021-11-1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宰相官名前后五变:同平章事,左、右仆射,太宰、少宰,左、右仆射,左、右丞。宋代官制前承隋唐、后启明清,内容复杂,名实分离,是历代官僚机构设置最为复杂的一朝,也是文官制度高度发达的一朝。特殊的职官分离现象在宋代官僚制度中尤为明显。在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武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抑制。由于宋代地方各级组织互相牵制,尤其路一级组织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圈和单一的权力中心,也就失去了割据一方的地理基础。同时,宋代行政区划是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分治区域,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就削弱了地方分权的人事基础。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制度高度发达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文官制度。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史》记载:“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当时国子学为独一无二的中央官学,太学生附读于国子学,并无独立的太学。庆历三年(1043年),太学独立建校,国子学作为中央唯一官办学校的格局被打破。从庆历四年(1044年)到熙宁元年(1068年),包括国子生,太学生在内的国子监学生定额从200人增至900人,“孤寒之士”纷纷进入太学。至南宋,“国子生附太学”,“于太学辟一斋以处之”。《国学议》记载:“至于绍兴,国学愈废。虽名三学,而国学非真国子矣。当时布衣从公卿牒补入国学,而真国子入学者十无一二。”

——摘编自张邦炜《宋代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着眼于唐宋变革与会通的观察》

材料二   近年来,海南省教育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持“五育并举”,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体系,倾力培养具有海南“特色印记”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自贸港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积极构建“红色人文,绿色生态、蓝色海洋”海南特色德育体系,指导各地各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国防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

——摘编自《坚持“五育并举”打造海南学生“特色印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中央官学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南“特色印记”教育提出的原因及意义。
2022-04-22更新 | 218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2022届高三全真模拟卷(四)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此外绝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不是割据性质的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其动乱多是内部兵乱,不是割据叛乱。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虽然不属于割据性质,但是由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唐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关系,因而深刻影响着整个藩镇割据形势的发展。具体说就是,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型(西北)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最后黄巢起义打破了这种格局:举足轻重的中原型藩镇大部分被野心勃勃的朱温吞并;边镇动辄举兵犯阙;东南型藩镇也不再供给唐朝财源,唐朝的灭亡只待时日了。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

材料二   唐末“内为奸邪阉宦之所制,外为强臣藩镇之所遇,号令不出国门”。五代“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缠地”。连年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失序、道德沦丧。北宋建立之初,与抑制武将的措施相对应,宋代统治者大力扶持文人入任,以文人充斥国家各级政府机构。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备受排挤的庶族地主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日益壮大。宋代建国伊始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逐渐形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社会经济局面,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土地的私有化占据了绝对优势。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化,到宋代基本定型。

——摘编自杨钰胗《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藩镇势力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殿试在唐代武则天时已有先例,但未成定制。973年,北宋落第进士徐士廉等击登闻鼓,指控权知贡举李昉徇私用情,取舍非当。宋太祖于讲武殿复试新及第进士及诸科新选人,以李昉乡人进士武济川等材质最陋,应对失次,黜去之。李昉原录取的人中有10人落选,徐士廉经复试中举,证明指控属实,即降李昉为太常少卿,“自兹殿试遂为常式",从此以后,士人的去取由皇帝亲自决定,所有及第的举子都成为“天子门生975年,殿试与省试开始完全分开,分为两榜,殿试与省试名次,也始有升降之别。975年正月,宋太祖御讲武殿复试举人王式等,对他的近臣们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今朕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

——摘编自石静《略论北宋的科举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殿试成为“常式”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代的殿试制度。
2022-02-04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初的统治者设计了一套概念全新的路制作为新的地方高级行政区划。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分别负责地方财赋转输、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和平抑物价、治安边防。四司长官地位相侔,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朝廷规定诸司若有违法不公行为,要互相举报。这些官员还负责对所辖地方官吏进行行政监督。各路或所辖州的情况,知州和诸司都要独立向朝廷汇报。北宋中期后,州县的各项权力逐渐转移于诸司之手.时人评价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朱熹则感慨说,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这一制度设计。
2021-09-13更新 | 30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2021届高三11月调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