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 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2-10-31更新 | 295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都匀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当中,职责分工明确,三省主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这是国家的主要行政机构,而六部则指的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对于国家基本运转予以负责。从运行机制来看,三省是命令传达的部门,六部则是执行机构,职能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相辅相成。从职责上来看,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掌握行政大权。作为朝廷的政策文书草拟机构,中书省需要对于皇帝的旨意进行下达。门下省是唐代非常重要的文书审核机构,它的地位与中书省保持一致,求局平等机构,主要负责的是文书审核,纠正得失。同时,门下省也是我国唐代主要的监察机构,对于皇帝的行为举止进行制约和监督,在客观上维护百姓的利益。尚书省是朝廷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构,自唐太宗时期开始不再设有尚书令,而是以左右仆射长为尚书省,监督各个地方官府的执行情况。作为唐代最高的执行机关,中书省是推广朝廷政策的关键机构。从一定程度来讲,三省是对于中央权力的划分,在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中央机构之下,又划分了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刑部、兵部、工部,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材料二 北宋王朝立国之初,尚因袭五代时期混乱的中央体制。乾德年间(公元963-967年),宋太祖赵匡胤改革旧的中央行政体制,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中书是中书门下的简称,设在朝堂之西,“为宰相治事之所一,负责掌管中央的行政大权。枢密院‘在中书之北’掌‘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之政令’”等军政务。宋太宗即位以后,伴随统一战争的继续胜利进行,北宋人口增多,疆域扩大,中央财政杌构三司的地位日益重要。淳化元年(90年)十二月,宋太宗交右正言谢泌的建议,把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官僚割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并且“遂著为定制,中尔所上书疏亦如之”。

——摘编自玉英《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演变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的背景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
3 .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A.社会背景的需要B.本人经历的体会
C.历史经验与教训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清除了内部皇位的威胁后,宋太宗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辽采取守势,把战线收缩,事实上承认了辽对幽云地区的占领。军队的精锐禁军有一半集中在京城附近驻防,边境只有少数禁军和地方厢军。这种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防政策……以致辽或金的军队能够长驱直入,很快威胁到宋的都城,从而导致战争一开始就给宋方以巨大的心理压力。地方力量过于软弱,甚至连农民的暴动都无力镇压。如宋仁宗年间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官吏依前迎奉……廷贼饮宴,宿于县厅,恣其劫掠,鼓乐送出城外”。

——摘编自陈香林《小议宋代对外政策软弱求和的原因》

材料二   国民政府与蒋个石对济南事变(1928年5月)的应付之策只是妥协退让,这使得日军越发肆无忌弹,使中国人民遭受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国民政府的这种做法,既不能获得公正解决的结果,又让国内民众觉得失去了尊严,自然引起了民众的不满。特别是自此开启了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妥协外交的大门,使得日本此后在中国大地上一再重复上演类似的突发事件。

——摘编自马振犊《民国外文突发事件应对的成与败——六大事件的剖析与启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我国外交的根本原则,要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就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他指出,我国必须倒向社会主义,没有第二条路径可选。而苏联也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后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

——摘编自聂强《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决策制约因素的综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实行“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国防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济南事变时国民政府对日实行妥协外交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削弱乃至取消节度使的职权,是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根源。宋太祖首先是从乾德元年攻占荆湘后开始的,将新统治区的各府州直属朝廷,维而又于乾德四年命令各地选送精兵给朝廷,编入禁军,而以遗留在地方的老弱军人编为厢军,以削弱节度使的兵权。同年还命令各地的财赋收入除留下日常经费外,全部运送到朝廷,又剥夺了节度使的财权。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又将节度使属下的支郡全部收归朝廷直辖,使节度使成为一州的长官,消除了节度使统治大片地区的局面。以后又将节度使留在京城,而以朝官出任知州、如府,节度使终于成为虚街。中唐以后危害皇权的节度使,从此只是宗室、大臣的荣誉街。

——白寿彝总主编、陈振主编:《中国通史(第7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发生的“商业革命”有哪些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原因?
6 .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元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产生的影响。并总结从西周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发展趋势。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以经典知识与文字表达能力,进入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

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来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盘。……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

——摘编自许俾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8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大体存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基本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的形式从汉代一直延续至唐代。唐代还将这种制度推广至东、北、南、西各个方向的边境地区。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唐朝开边之后,对当地民族采取羁縻式管理,委其首领自治,驻军较少。但此种统治方式不稳定,后东突厥重为边患,契丹等族也一再生事。唐廷被迫大量增加边防驻军,形成若干边防大军区,其长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本职仅管军事,然边地形势复杂,为重其权,常使之兼管军储、财政,进而监察地方。因联防需要有时或以一人兼数节度使。于是形成边将权重的现象。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宋代行政区划与唐无大差异,而行政组织与运用则大有不同。盖宋室君臣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权重,故对于地方行政采取绝对控制政策。其方法:最高级地方行政区划之路,不置元首性之长官,而以帅、漕、宪、仓诸司,分掌众务,不相统属,互相牵制不能自专。上自诸路使司,下至县知事,皆以中央文官权充,以便中央直接控制。犹惧知事官权太专,又置通判,以资牵制与监视。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1)结合所学,列举材料一所述的唐代在四周边疆设置的都护府。
(2)依据材料二分析唐朝设节度使的原因,结合所学论述此举的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同时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

——(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太祖时期宰相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

材料二   宋仁宗时期的宰相表(部分)


——摘自田志光《试论宋仁宗朝宰相兼枢密使之职权》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仁宗时期宰相的变化,并根据所学指出其原因。
2020-08-0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10 . 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管理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究竟比贵族军人和商人们来得强。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从唐宋以后就已确定了所谓“磨勘制度”,人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专制政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在实际上只顾个人私利的人。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来取得高官。人们都骂唐代的李林甫、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这些都是所谓奸臣……权奸专政代不绝书。

——胡绳《“国家之败,由于官邪”—我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政府自武帝后”出现了什么新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弊端,并指出其根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