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落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落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 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2-10-31更新 | 295次组卷 | 20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

——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

材料二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代行省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022-05-13更新 | 24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清除了内部皇位的威胁后,宋太宗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辽采取守势,把战线收缩,事实上承认了辽对幽云地区的占领。军队的精锐禁军有一半集中在京城附近驻防,边境只有少数禁军和地方厢军。这种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防政策……以致辽或金的军队能够长驱直入,很快威胁到宋的都城,从而导致战争一开始就给宋方以巨大的心理压力。地方力量过于软弱,甚至连农民的暴动都无力镇压。如宋仁宗年间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官吏依前迎奉……廷贼饮宴,宿于县厅,恣其劫掠,鼓乐送出城外”。

——摘编自陈香林《小议宋代对外政策软弱求和的原因》

材料二   国民政府与蒋个石对济南事变(1928年5月)的应付之策只是妥协退让,这使得日军越发肆无忌弹,使中国人民遭受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国民政府的这种做法,既不能获得公正解决的结果,又让国内民众觉得失去了尊严,自然引起了民众的不满。特别是自此开启了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妥协外交的大门,使得日本此后在中国大地上一再重复上演类似的突发事件。

——摘编自马振犊《民国外文突发事件应对的成与败——六大事件的剖析与启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我国外交的根本原则,要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就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他指出,我国必须倒向社会主义,没有第二条路径可选。而苏联也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后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

——摘编自聂强《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决策制约因素的综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实行“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国防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济南事变时国民政府对日实行妥协外交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科举取士情况简表

科举取士人数平均每年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代的3.4倍。
进士出身背景据《宝佑四年登科录》所载,仅该年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184人、平民出身的417人。
担任高官比例北宋的71名宰相中,有64名为进士或制科出身,除去一些特殊情况,真正不由科举而任宰相者,仅有3人。
进士及第方式礼部录取后,要到殿庭复试。及第与否和及第等级由皇帝决定。

——据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等

材料二   一方面承负沉重的外部压力,一方面鉴于五代时期内部变乱频仍、政权倏忽更迭的教训,“稳定至上”始终是赵宋王朝内政措置的目标。外部压力当前,宋代的军力不振,一直被人诟病:“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

——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的立国特色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古时期的重要官僚出自大族者,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东晋时期最高级官员出自大族的比例几乎占75%,西晋、南朝和隋代最高级官员出自大族所占比例的平均值接近74%……北魏、西魏和北周汉人高官出自大族的比例则超过75%,东魏、北齐的比例则在60%左右。在唐代前期,最高官员中大族出身的比例降至56.4%,后期则为62.3%。……如果将这些(唐代)大族的郡望标识在地图上,那么,就会清晰地显示,河北、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等地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剩余的名族门第分布于山西、渭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三角洲。毫无疑问,这种地理分布透露出中国宋代以前地域重要性的基本分野。

——摘自【美】姜士彬《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

材料二:唐代宰相地理分布


——摘自李建华《论唐代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特征》

宋代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


——摘自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宰相和宋代宰相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同之处,并分别概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022-09-05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文人与武将。

材料一   唐末五季,士大夫有言曰:“贵不如贱,富不如贫,智不如愚,仕不如闲”。

——(北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八


(1)结束材料一中时代现象的君王是(     )(单选)
A.隋炀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成祖
(2)材料一中士大夫因什么境遇而感慨?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陈尧咨(9701034)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小由基”。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装饰品)。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九


(3)从陈尧咨母亲的言行中可以透视出什么价值观念?

材料三   澶渊之役时,寇准率军北上,文官冯拯竟然当众责骂大将高琼。高琼忍无可忍,回敬冯拯:“君以文章致位两府,今敌骑充斥如此,犹责琼无礼,君何不赋诗咏退敌骑耶?”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八


(4)依据材料三,冯拯当时供职的“两府”可能有(     )(单选)
A.枢密院   B.都察院   C.理藩院   D.宣政院
(5)高琼和冯拯分别代表了什么政治集团的利益?他们的争执反映了什么问题?
(6)上述材料反映当时文官地位发生了怎样变化?对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022-09-2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合格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此外绝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不是割据性质的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其动乱多是内部兵乱,不是割据叛乱。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虽然不属于割据性质,但是由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唐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关系,因而深刻影响着整个藩镇割据形势的发展。具体说就是,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型(西北)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最后黄巢起义打破了这种格局:举足轻重的中原型藩镇大部分被野心勃勃的朱温吞并;边镇动辄举兵犯阙;东南型藩镇也不再供给唐朝财源,唐朝的灭亡只待时日了。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

材料二   唐末“内为奸邪阉宦之所制,外为强臣藩镇之所遇,号令不出国门”。五代“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缠地”。连年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失序、道德沦丧。北宋建立之初,与抑制武将的措施相对应,宋代统治者大力扶持文人入任,以文人充斥国家各级政府机构。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备受排挤的庶族地主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日益壮大。宋代建国伊始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逐渐形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社会经济局面,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土地的私有化占据了绝对优势。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化,到宋代基本定型。

——摘编自杨钰胗《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藩镇势力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削弱乃至取消节度使的职权,是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根源。宋太祖首先是从乾德元年攻占荆湘后开始的,将新统治区的各府州直属朝廷,维而又于乾德四年命令各地选送精兵给朝廷,编入禁军,而以遗留在地方的老弱军人编为厢军,以削弱节度使的兵权。同年还命令各地的财赋收入除留下日常经费外,全部运送到朝廷,又剥夺了节度使的财权。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又将节度使属下的支郡全部收归朝廷直辖,使节度使成为一州的长官,消除了节度使统治大片地区的局面。以后又将节度使留在京城,而以朝官出任知州、如府,节度使终于成为虚街。中唐以后危害皇权的节度使,从此只是宗室、大臣的荣誉街。

——白寿彝总主编、陈振主编:《中国通史(第7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发生的“商业革命”有哪些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宋太祖在反思了前朝的教训后,做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规定,并将其上升为国策。宋代士大夫们表现出比以往更多的历史责任感,敢于通过多种手段限制皇权。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元丰年间,吕公著上书宋神宗告诫道:“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载之史册,将为万代讥!”士大夫们还严格控制太子或年幼皇帝的学习方向和接触范围。此外,在士大夫的解释与强调下,风雨雷电等自然变化常常迫使皇帝避正殿,减常膳,大赦天下。……宋代士大夫政治中毫无疑问地贯彻着忠君思想,要求皇帝尊重并更多的听从士大夫,从而保持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二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王仍然是英国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参与者。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王权的限制。1714年,乔治一世上台后,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行政权力慢慢地由国王转到内阁手中。光荣革命后,国王曾通过册封贵族和上院中的支持者以控制上院的立法活动。后来,随着一系列的议会改革和选举改革,立法权逐渐转移到了资产阶级控制的平民院手中。这样,国王逐渐从一个有较大权力的君主,变成了虚位元首,统而不治。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限制皇权与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在手段及结果方面的不同之处。
2021-03-29更新 | 1209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南省豫西顶级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