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之后,治经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走愈窄,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儒学的发展。自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获得了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进入宋代,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大规模的边境冲突也时有发生,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学经典中去寻找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武器。同时,这一时代,广大平民有机会加入读书人的行列,他们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旧的经学传统的束缚,所以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在这种形势下,自北宋中期起,儒学发展出了新学派——理学,它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理论体系。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理学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朱理学的核心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的茶文化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其中“建溪官茶”因产于福建建溪流域而得名,早在汉代就有“建溪芽”之名。到了宋代,北苑贡茶更是闻名于世,成为中国御贡时间最长的茶之一。北苑茶始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闽国龙启元年(933 年),建州茶人张三公(张廷辉)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山献给闽国,自此一直到1391年,当地便一直作为御茶园。北宋福建文人黄庭坚在《满庭芳》中赞道:“北苑贡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南宋时期,曾入闽任茶官陆游也写诗称:“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摘编自中共福建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福建省监察委员会《古人眼里的福建茶:廉美和敬 人间清欢》等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茶叶品种、种植、制作和管理技术等方面基本上一无所知,1833年,英国议会终止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垄断权。1834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属印度政府组建的茶叶委员会领导了窃取中国茶叶品种,技术及建立阿萨姆茶叶试验场的工作。1838年,东印度公司将阿萨姆地区所谓的“荒地”全部收为已有, 1839年,伦敦有4家公司,(印度)加尔各答也有1家公司向东印度公司申请收购阿萨姆茶园并垄断经营,但东印度公司以“鼓励和支持所有受人尊敬的资本家”“防止垄断、保护当地的利益”等理由予以拒绝。当时有一家伦敦媒体对此报道说,一家联合股份公司在本市成立……他们计划首先与印度最高政府达成条约,购买东印度公司在阿萨姆的种植园,然后进行茶树种植生产,并将茶叶运入英国。

——据罗龙新《帝国茶园:茶的印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福建建溪(北苑)茶园和近代印度阿萨姆茶园种茶业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福建建溪(北苑)和近代印度阿萨姆种茶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印种茶业对当代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由于仕进的道路被堵,元代许多知识分子被迫流落民间与艺人为伍,他们把为杂剧演员编撰剧本当作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在编撰剧本时,首先考虑的足剧本能否上演,观众能否听懂。这表明元杂剧(       
A.舞台语言通俗易懂B.是阶级矛盾激化产物
C.缺少精炼的艺术特色D.完成了诗书的平民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城市经济的类型多样,有工商型、商业型、手工型等。商业化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享受。为了适应海外贸易,宋朝的港口城市也逐渐增加。宋代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商人行列,经商甚至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以服饰论尊卑的制度也逐渐动摇,到南宋时贵贱着装相差无几的现象时有。宋代大城市周围的市镇比小城市密集的多,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迁入,人口多到朝廷需颁布政令来控制。但坊市界限的打破也造成了秩序的混乱,官商勾结,滋扰百姓的现象层出不穷。此外,农村人口的迁入也使流民、难民散布城市当中,烧杀抢掠事件发生更为频繁。

——摘编自司马少府《宋代城市是怎么样的?浅谈宋代城市发展》

材料二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手工业、农业的分离和日益专门化,大约在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兴起了。在中世纪时代,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政治的对立物。大批手工业者、农奴为逃避封建主的奴役进入城市。城市不仅成为逃亡者的避难所,也危害了封建主的利益,而且城市从产生之日起,市民就为自身利益、摆脱封建领主的盘剥而与其斗争、争取自治,甚至因此发动起义。中古西欧城市培养了新的阶级一市民阶级,也是日后推翻封建社会的主力。

——摘编自杨超《论中古西欧城市产生的原因兼评西方学者的学术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特征及兴起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代,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典籍有18万种,236.7万卷,涉及经学、史学、地理、法律、医药、诗歌、农学等丰富的门类。在文化传承中,中国人的“书”也从单调的竹木简演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图书。

——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   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文化的薪火相传”主要依靠什么途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指的是什么?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两例不同流派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两项唐宋时期“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发明,并说说它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后期已有士大夫开设书院对学徒讲学。唐末和五代期间,连年战乱,官学大为凋敝,更是为宋代书院的大发展了提供了机遇。宋代书院一般由民间投资设立,独立于官学系统以外,是理学大师们著书立说,培养人才,进行社会教化的基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书院的教学内容以理学为主,而且十分强调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培养,要求学生“三省吾身”。书院的教学方式比起传统官学有所创新,鼓励学术自由,提倡师生互相交流。

——摘编自陈金肃《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探微》

材料二   1898年7月,光绪皇帝下诏建立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近代化国立大学,成立之初既是国家最高学府,也担任全国教育的行政管理职能。学校一改“中体西用”的旧思想,秉持“兼容并包,中西并用”之理念。 儒学经典不再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是开国内风气之先,引入西方近代学科,分科教学以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到20世纪初,学校已开设师范馆、译学馆、医学馆、仕学馆,后又细化为文科、商科、工程科、法政科等学科。中华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的主体改名为北京大学。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京师大学堂与宋代书院相比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师大学堂的历史作用。
2024-03-17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南山私立中学2024届高三3月考试历史试题
7 . 唐宋时期,品茶作诗逐渐成为风尚,如白居易“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皎然(唐朝僧人)“茶稍与禅经近”、苏轼“茶与水味深入理窟。茶生苍石之阳,碧涧穿注,兹乃水石之灵,岂茶哉?”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A.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风尚B.哲理化思潮的发展
C.儒、佛、道三教互相融合D.市民阶层饮茶盛行
8 . 宋代并非中国古代史上国势强劲的时期,它面临很多内部和外部的问题,但其在经济、文化领域仍然有许多新成就与新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江岸之船甚夥(多),初非一色:海舶、大舰、网艇、大小船只、公私浙江渔捕等渡船、买卖客船,皆泊于江岸。盖杭城众大之区,客贩最多,兼仕宦往来,皆聚于此耳。

——摘自(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二

材料二   “南海I号”南宋古沉船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文物储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近年来,随着“南海丨号”保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的推进,沉船中的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等大批精品文物出水。“南海1号”沉船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还在于蕴藏着超乎想象的历史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摘编自崔勇《中国“南海丨号”为何被称为史无前例的水下考古典范?》等

材料三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摘自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

(1)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宋代社会经济发展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举一例,简要说明宋代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的辩证关系。
9 . 通过对宋代风俗画配景中房舍建筑、舟车市桥、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够深入地了解到宋代很多事物的构造原理。如郭忠恕《雪霁江行图》(下图)中的船只结构,清晰可辨,“皆中规度,毫无小差”。据此可知,宋代风俗画(     
A.推动了绘画理论的成熟B.摆脱了传统绘画风格的束缚
C.反映了理学思想的影响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
2024-03-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宋代,在服装造型上,表现为“遮掩”功能加强,对女子服饰要求尤为严格,要“惟务洁净,不可异众”,造型以细长、质朴取胜,很少繁琐的装饰,崇尚清淡之美,追求诗情画意。该服饰规范反映出(     
A.审美观念的显著变化B.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C.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D.社会风尚的发展要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