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长安城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充分表现了政治身份的等级差别。建造者充分利用自然空间,将长安城划分为甸、候、绥、要、荒五种社会阶层。……在唐长安的坊里设计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纵横交错的25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东、西两市,一共108个坊里,其中蕴含着季节变化和周礼之制。所有坊里全部沿着中轴线整齐对称、均匀分布,是唐长安城特有的布局形式。

——刘宝仲《唐·长安城》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长安城规划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商业有哪些发展的新状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2023-02-1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与唐代相比,两宋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港口大大增多、遍布沿海广大区域,且不再是零星点状分布而是主次分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贸易范围也远超唐代,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材料说明(     
A.宋代贸易发展与经济重心转移相适应B.宋代政府较唐代更加重视海外贸易
C.宋代海外贸易在国家经济中居于主导D.海外贸易税是宋朝政府的主要财源
3 . 《清明上河图》中男子占据各个街道的景象较为普遍,但实际上,北宋时很多女性在城市各角落经营摊点、餐馆、客栈等,甚至进行土地买卖的谈判、监督房屋的修造等。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城市生活丰富多彩B.女性逐渐获得家庭主导权
C.社会氛围相对宽松D.社会劳动力存在严重不足
2023-01-16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初,“崇尚节俭,金银为服用者鲜”,故而“金银之价甚贱”:至真宗年间,以金银装饰衣物之风盛行,“不惟士大夫家崇尚不已,市井闾里以华靡相胜”,以致金银之价飞涨,政府虽“申严其禁”,仍然“有未至焉”。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北宋中央政府的权威日益衰落B.社会成员身份平等及门第观念消亡
C.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世俗生活D.市民阶层崛起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宋朝之前,中国黄河流域尤其是关中地区,物华天宝,地杰人灵。但是宋朝以来,江南人物风流,才子辈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科举制改革B.经济重心南移
C.宋代重文轻武政策D.政治中心南迁
22-23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北宋赵孚指出:“庄宅多有争诉,皆由衷私妄写文契,说界至则全无丈尺,昧邻里则不使闻知,欺罔肆行,狱讼增益”,建议由朝廷制定统一的官契,以减少土地交易纠纷。据此可推知,宋代(     
A.租佃风气盛行B.土地流转频繁C.商品经济繁荣D.官府控制松弛
2022-12-25更新 | 462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7 . 如表是某同学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他学习的主题是(  )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出现最早的纸币
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A.唐朝的金融B.宋代的商业C.元朝的外贸D.明朝的经济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拼地可改种棉花、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将扎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径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9 . 下图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据此可知,该图(     

A.科学揭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准确呈现了经济基础的变动
C.客观上反映南方市场的扩大D.合理解读了北民南迁的原因
2022-11-13更新 | 848次组卷 | 18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类似草食动物,逐水草而生活,或采集、或种植、或渔猎,“食尽一山则移一山”,具有非排他性、群体性的特点,且没有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概念。至秦汉时逐渐形成了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高,在所能耕种的有限土地上,以种植业为主的民族要比从事畜牧的民族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此外,由于实行多子继承的缘故,家庭中的财产一代一代地被分割,导致古代中国人均土地数量越来越少,不得不从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寻找出路,如汉代出现了一年两熟制耕作方式。这也使土地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正如《王祯农书》中所说:“盖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尤胜不稼!”

材料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近2000余年发展的北方文明,开始向其他地区寻求新的文明生长点。水往低处流,有水就有生命,也就有文明的灿烂,于是东南一带成为中国文明的新的发展中心。汉代司马迁所叙述的江南地区,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颇有蛮荒之地的味道,但是700多年后的江南,其制约因素纷纷解除,于是成为农业文明的生长点。

——以上材料摘编自徐旺生《生活方式、生产结构、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并分析其成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