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在历史学上被称为"文化转变期"。一方面旧观念、旧习惯、旧制度失去权威,另一方面新观念、新习惯、新制度尚未确定.人们解放于传统之外,个性就有自由发展的机会,而得自由思考、自由立论。而社会之纷乱又使人们不能不设法应付……学者遂变更研究的方向,由自然现象的研究变为社会现象的研究,尤其是政治的研究。

——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文化转变期"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文化转变期"出现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朱于知识博大,识见高远,气度宏伟。他以儒学为主体,大胆地吸取佛道,融摄三教,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完整的理学体系.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重新解释《论语》《孟子》《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朱子一生著述颇丰,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行为规范。

——摘编自《儒学的更新与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对儒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材料三   (西欧)工业文明兴起,工业化生产模式、市场经济制度的资源配量方式、生产技术运动的路径反映在文明主体一人的变化上,就是以人的主体性确立为核心的人的解放和发展。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以西方个人本位、个性中心为方向的。……"就社会国家论,必须如此,然后人人各用其所长,自动的创造进化,合起来便成了强固的国家,进步的社会……国家自然脱弱而立"。

——摘编自袁洪亮《论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民族主义特征》


(3)根据材料三,指出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新民思想形成的原因。
2 . 唐传奇多辞藻华丽,文风浮夸充满想象,多描写社会上层士大夫及文人群体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而宋话本更强调向“俗”,题材更丰富多彩,主要篇幅是对社会背景及底层市民生活的描写。这一变化反映了
A.文学风格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B.下层知识分子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
C.社会主流价值观嬗变影响文学形式
D.文学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
3 .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肌理粗糙的山石,若隐若现的山泉、瀑布、寺庙、骡匹和行人等细节都极其精微:而南宋马远的《晓雪山行》,占画面大部分的山坡、石块和树木都是逸笔简洁,呈现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灵气,这种变化体现出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B.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C.“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精神取向D.时代变迁背景下画风世俗化的倾向
4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儒教”是一种文化的教派,同时是最接近自然神论的教派。“儒教”的领导者孔子是自然神论者,推崇“儒教”的中国民族是最接近自然神论的民族,伏尔泰同培尔一样,认为“中国是无神论的故乡”……在国家这个“大家庭”中,皇帝是最高的长者,被赋予“天子”的称号,具有祭拜天地的权利,所有百姓都要尊敬皇帝。

——尚菁《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解读》

材料二   宋代进出口货物达410种以上。按性质可分为宝物、布匹、香货、皮货、杂货、药材等单是进口香料其名色就不下百种……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胶两县5个市舶司……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到千人以上。海船很多据推断福州一地就有300余艘宽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

——曹中原《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伏尔泰肯定了孔子的哪些观点,结合所学概述孔子学说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表现。结合所学,从宋代科技进步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022-09-2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的农业生产有重大发展。农民使用的铁制犁铧多样化,主要有尖头和圆头的两种,用以耕作不同土质的土地。安装铁锌的耧车,在北方普遍使用,提高了播种速度。河南地区耕牛不足,有人创造了人力翻土工具——踏犁,可代耕牛之功半。鄂州农民创制了插秧工具——秧马,一日可插千畦。修复了汉唐以来许多废弃的渠堰,又新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农田垦辟,耕地面积逐渐扩大。越南传入的占城稻,这时在福建普遍种植,又推广到江淮地区和淮河流域。茶的栽培遍及大半个中国,桑麻作物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

——摘编自王士立《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仍是明清时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同时,人们还加紧对盐碱地,冷浸田、低产田等的改良和利用。甘薯传到中国,到18世纪前期,长江流域许多省都有栽培。至迟到16世纪中期,玉米已传入中国,马铃薯也是明清传入的新作物之一。18世纪中叶后,山东、河北、陕西关中等地较普遍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南方多熟制也发展成熟。明清时期,肥料的种类和积制方法也得到了发展,主要的肥料有厩肥(养猪、养羊积肥)、熏土、泥肥、饼肥、磷肥(骨灰和灰粉)、绿肥等,施肥的方法也有所改进,明末沈氏提出了著名的“看苗施肥”技术。

——摘编自《明清时期的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6 . 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宋代科举实行“南北卷”进行平衡,就是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体现。阅读以下材料,了解南方经济发展,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西晋来至南宋初期数次出现这样的历史现象,如图1

材料二:


材料三:“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的基本政策。宋政府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1)图1中“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据所学,这一历史现象对该阶段中国区域开发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图2直接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请说明图1与图2现象的关系。
(3)图2南宋经济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试从当时政策、制度、科技、政治局势、经济等角度任选四项说明。)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据估计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0%,在有些地区达到20%以上。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其中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   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东京为例,指出宋朝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东京出现了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东京为例,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由哪些发展趋势?
2022-01-0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根据上述“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前两次人口迁移中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特点及共同原因。(要求:特点表达准确,不得照抄原文,条理清晰,言之有据)
2021-12-0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运河开通后,扬州“控荆衡以沿泛,通夷越之货贿。四会五达,此为咽颐”,成为贯通南北商人、物质的水利交通中心,是联结南北和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城市。唐初,置扬州大都督府,下辖扬、和、滁、楚、舒、庐、寿7州。贞观元年,淮南道治所设在扬州城内,下辖14州,城市政治行政地位得到提高。唐中后期,扬州成为长江下游对外贸易中心,唐朝财富仰仗之重镇,亦为商贾如织的国际商埠。商旅辐辏,纷华靡丽,产生巨大吸引カ,人口随之不断增多。天宝年间,有77万余户,较唐初增加3倍多。(唐)德宗兴元年间,“侨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衢造宅,行旅拥弊”,显示当时扬州侨寄衣冠及工商户人口之众。

——摘编自冯兵、黄俊棚巛隋唐五代时期人口变迁与城市发展》

材料二 北宋末年到南宋末年的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以河南山东为主,兼及山西、陕西、淮北等北方居民的田园被毁,生计没有着落,大批迁入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由北方迁往南方的移民成分极其复杂:第一类是统治集团中的成员,从皇帝后妃、外威到文武百官及其家属;第二类是原驻扎在北方的士兵及其家族;第三类是在宋金或宋蒙战争期间,为躲避战乱而逃往南方的普通百姓,其中又以地主、商人为多;第四类是部分北方义兵,以及由平民、士兵和义兵转化为游寇的人;最后一类是所谓的归正人,指原来在别的政权统治下的百姓、官员或首领,既有北方汉人,也有女真、契丹,吐蕃等少数民族的人。13世纪初,南方人口占了全国的69%,北方只占31%,南方地区的人口密度大大增加。

——摘编自王宝平《试析宋代人口南迁及其对南方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中后期扬州人口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宋代人口南迁对南方的积极影响。
2021-11-1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热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市镇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前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交通也迅速发展起来。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强其商业功能,例如京城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外商云集,“胡风”甚盛。此外,当时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数县的治所都设有“市”。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唐前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两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2022-01-1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