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程朱理学把“理”当成最高的本体,把宇宙实体和宇宙规律与儒家伦理的原则结合起来,在道德实践上,“理”被强化为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虽然这个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有其很强的道德规范和指导功能,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所抑制的。因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心学。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所以,从理学到心学,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内在的展开。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材料二:宋明理学曾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推崇。伏尔泰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当然,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对中国文化和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赞美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就其结果而言,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极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麦克尼尔《世界史》等

材料三: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推崇宋明理学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能与欧洲启蒙思想“等量齐观”吗?说出中外启蒙思想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影响有何不同?
2024-01-0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而宋代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指出:“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日本著名科学史家薮内清在论述宋代的科技成就时指出:“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北宋时代可以和欧洲的文艺复兴以至近代相比。”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科技史求索》

材料二   历史总是向前进步的,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都在继承前朝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步。唐宋之间的变化之所以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就是因为变化的幅度比较大,变化的层面比较多,但这些变化和差别都不是质的变化,而只是量的差别。严格地说,这种变化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阶段性变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而不是什么“近世”的变革。

——摘编自李健(唐宋时期科技发展与唐宋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技成就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观点的看法。
2021-11-1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辉煌时期,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三大发明基本成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西夏和宋并立形势图

宋代海路贸易示意图

宋代著名书院分布图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幅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三大发明相对应的联系,并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说宋代“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并不仅仅是从战争和政权对峙的角度看。从黄河流域的气温变化曲线中,我们会注意到,北宋、南宋之交正处于气温的明显低谷期。黄河流域无霜期急剧缩短、农业收成减产。长期活动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当传统上生活的地带持续寒冷、干旱时,他们便会往更加温暖的地方迁移,这种民族大迁徙会导致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摩擦、冲突甚至战争。北宋时黄河向北摆动首经夺海河口入海;两宋之交由于人为因素,黄河曾夺淮河口入海。这两者之间的广阔区域曾经沦为黄泛区,农业主产区深受其害。

在忧患严重的不利情况下,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理解。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任选两个宋代“革命”举例进行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区域经济重心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

——摘引自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品官的非世袭性,使这一阶层的成员构成变动不居,其与平民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普通人通过科举、军功及买官买爵,可以成为品官之家。有学者统计,在《宋史》列传所载1533人中,布衣出身的文臣武将占55.12%.部分乡村上户充任各级政府吏职后,成为形势户,也进入官吏阶层。可见,官吏与平民两个阶层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其成员往往出现部分的交错与重合。

——摘引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根据《明史•选举志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此种变动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社会的新变化。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科举考试采用南北分卷做法的原因,并谈谈你对该做法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海上丝路贸易勃兴和社会经济结构变迁是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宋代“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雄厚的制造实力以及领先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技术为海上丝路的繁盛提供了物质支撑和内在动力,与海上经路联系紧密的工商业文明在江南及东南地区茁壮成长。改变了10-13世纪中国不同文明的竞争格局;原来中原农耕文明与周边游牧文明之间的两强之争变为工商业文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三足鼎立。不同文明间的诸种竞争张力显示历史演进处于一个分叉路口。

——柳平生、葛平生《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长论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三大文明竞争格局形成》

材料二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与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江泽民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胡锦涛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主张优先发展沿海地区,落实第一个大局"的建设,使中国区域发展进入非均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时代国内和国际的现实状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基础上对国家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更是站在国际的舞台,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理念所做出的中国式努力.真正体现了一个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情怀。

——于畅《“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演进及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有何内涵。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1世纪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时代意义。
7 .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辉煌时期,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三大发明基本成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三大发明之间的联系,并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8 . 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体现了各历史时期的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逐步加剧,社会冲突和矛盾愈演愈烈,旧制度分崩离析,士阶层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随着士人队伍的壮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来越多,提出的主张也越来越多,涌现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战国时期,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相互批评,相互吸收,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盛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绚烂的一笔。

——摘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是继先秦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黄金时期。文学艺术门类多样,有诗歌、散文、传记等,其它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都得到发展;政治文化、商业文化、外交文化都体现出不一样的胸怀,具有辉煌大气之美。文学艺术高度发达,诗歌类型多样、内容扩大,小说上产生了唐传奇,开拓了后世文学的道路;书法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这些榰书大家,他们所创立的书体成为后世汉字的主要形态——正楷。唐代各类文化艺术融江了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文化交融的成果,大胆吸收了周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摘编自百度文档

材料三   (宋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家学融汇了之朱子学的新儒学;文化方面,在古文复兴的同时,口语文学也兴盛起来;印刷术得到了空前发展而且发行的书籍不仅仅是儒家经典,还有历史书、请文集等。在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科学书籍的出版发行。从科技和文化看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分”。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从科技和文化看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分””的理解。
2022-01-04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唐以后的总的趋势是向平民社会发展,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突出世俗性、合理性、平民性。对整个宋明理学的评价应当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进行,它是配合、适应了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整个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当然,思想的发展也有历史的渊源。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心性见于《孟子》,天理人欲出于《礼记》,这些经典的问题经过理学家们的不同诠释赋予了新的意义。

——摘编自陈来《宋明理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出现的原因,分析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演变的认识。
10 . 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占据道路建造房屋或摆摊设点称作“侵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


材料二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八作使段仁诲修天驷监,“侵景阳门街,上怒,令毁之,仁诲决杖。”……仁宗天圣二年,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令开封府榜示,限一岁,依元立表木(界限)毁拆”。此后,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无疑默认了侵街行为的合法性。

——摘编自李永《繁华背后:“违建”侵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

材料三 对于里坊制崩溃的进程及时间,中外史学界曾从经济史或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过探讨,产生了北宋初年、末年、仁宗庆历、景祐年间诸说。……这些观点,由于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揭示及考证,往往流于简单化,易导致片面性。并且,上述诸说多忽视“侵街”在里坊崩溃过程中的作用及崩溃的表现。

——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以唐长安与宋东京为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唐代襄阳城“里坊”命名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如此命名的目的。
(2)材料二中,宋代都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北宋政府的应对措施有何变化?
(3)分析材料三,说明史学界对里坊制研究的共识及不足之处。
(4)综上并结合当今时代,谈谈“里坊”制度的研究价值。
2021-11-0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