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医疗福利制度是宋代政府仁政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宋代出现了“医政”概念,通过医政来推行医疗福利,同时它还抑巫扬医、培养人才、加强对医疗人员的管理。宋代的医疗福利对于皇族及官员采取了保健、治疗、用药等方面的制度及措施;对于军人采取了防病、医疗、抚恤等方面的制度及措施;对于平民百姓则采取建立医疗机构和药局机构的制度及措施,同时对于弱势群体采取法律保护。此外,宋代以建立义冢的方式,掩埋无主尸骸,预防疾疫发生,形成了生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的系统化社会福利体系。

——摘编自杜菁《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国贫民弱,医疗卫生状况十分恶劣。1949年11月,卫生部成立时专门设置了妇幼卫生局来保护妇女儿童的健康。1950年,《种痘暂行办法》规定:婴儿出生后六个月即应该接种牛痘,并且是免费接种。朝鲜战争爆发后,全国人民掀起了以反对美军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并于1952年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53年,毛主席指出:“看不起中医是不对的,把中医说得都好、太好,也是错误的。西医也有唯心论。中西医一定要团结。”同年,卫生部在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对于医务人员,要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党的领导下,建国初我国的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摘编自钟冰《建国初期党的领导集体的医疗卫生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初期我国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表现。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和建国初都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原因。
2022-11-27更新 | 515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巨变的重要时期,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体现。唐宋时期打破了秦汉一唐前期古典城市的空间布局的限制,出现了坊市合一的新型城市格局。唐中期城市延长了营业时间,到了北宋,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晓市。北宋时草市更广泛,有的草市逐渐发展成为固定的市镇。唐宋时期.涌入城市的人多起来,他们或做生意,或当手工业工匠,城市人口大大多于过去都市人口。与唐长安城相比,南宋的临安城商品经济更加繁荣,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经济文化中心。

材料二   唐宋城市的变化昭示了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城市由隋唐的坊市制转变为北宋的厢坊制,再变为南宋的隅坊制,政府以更加开放的管理模式来适应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城市人口结构在社会不同层面不断进行流动和重组,市民阶层逐步形成。唐宋城市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促使了市民文化的更新,文化趋向平民化、大众化、娱乐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叶玲《唐宋城市经济的变迁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城市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城市变化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宗雍熙年间对海外贸易征税的措施是“大抵海舶至,十先征其一”。……宋代市舶征税的基本标准就是粗色和细色。细色是名贵香料、宝石等奢侈品,粗色是纺织品、木材、药材、食品等价格较为低廉的日用品。……宋元时期是对舶货进行物抽分,如日用品、选购品、特殊品和奢侈品等;并按照货物的数量按比例抽分,如宋太宗雍熙年间市舶征税的标准是“十先征其一”,“岁约获五十余万斤条株颗”。

——摘编自贾洁蕊《中国古代市舶征税向海关税的变迁及其财政意义》

材料二   明王朝所处之14世纪至17世纪,正是世界面貌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隆庆帝即位后,他接受了“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教训,“隆庆改元(1567),福建巡抚都御使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与此相适应,向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征税的制度渐趋完善。

据《东西洋考·饷税考》记载,当时的税收种类有:(一)引税。海商出海贸易,首先要到督饷馆领取文引,这就要交纳引税,实际上就是许可证税。这种税出自船主。起初每引税银3两,后来将原额提高一倍。(二)水饷。这是一种船税,按船的大小向船商征收。往贩西洋的船只宽16尺以上者,征银5两。这实际上是征收的一种出口税。(三)陆饷。这实际上是商品进口税。商船回港后,按船上货物多少计值征税,“以货多寡,计值征输。”例如,万历十七年(1589)每百斤胡椒征银25分。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关税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宋元到明朝市舶征税向海关税变迁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
2022-11-03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人的来源广泛,除世代经商者外,还有许多农民、官僚子弟、宗室子弟,甚至僧尼。许多人是在从事本业的情况下兼营商业的,如手工业者往往同时从事手工业与商业两种职业。富商大贾多出自两浙、江东等富庶地区,这些地区农民弃农从商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商人的身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富商“累千金之得,求田问舍”,有的富商培养子弟“读书为士人”。小商贩改换职业的现象也很多。

材料二   宋代商人的构成异于前代,士、农、工、商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社会阶层间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宋代“取士不问家世”,商人子弟也可以参加科举,以至于“非兄老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大小官僚竞相经商,或与商人联姻,谋利、求吉的心态被社会普遍接受,人们的商品价值观念增强,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朝霞《宋代商贾阶层的构成及其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人构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人构成的影响。
5 . 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形成自己丰富的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宋代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形成以稻作为中心的农业经济,因此其主食以稻米为主。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的饮食店有酒店、食店、面食店、荤素从食店等多种类型。宫廷贵族的饮食也十分豪华,宋神宗在深宫宴饮享乐,“一宴游之费十余万”。宋代饮食文化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国烹饪技艺所追求的色、香、味、形臻于成熟。但宋代不少文人并不沉迷于口腹之欲,面对美味佳肴,却能节俭自奉,在日常的饮食生活中保持淡泊素雅的风度。

——摘编自陈文华《宋元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

材料二   清朝乾隆时期,马戛尔尼代表英国率使团访华,在其秘书乔治·斯汤顿的日记中有对中式饮食礼俗的记载:御前宴会人们彬彬有礼,足见“东方人对帝王的敬礼,不亚于欧洲人对宗教的敬礼”。随行的英国商人在沿海曾受到清朝政府的强烈抵制,所以英国商人的记述中对中式宴饮负面的描述居多,如礼节复杂,餐具古怪。加之乾隆皇帝严词拒绝了英使团的通商请求,“落后”、“繁复”逐渐成为西方对中式饮食礼俗的理解。

——摘编自刘征宇《明清时期中国上层社会传统饮食礼俗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饮食文化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使节对清朝饮食习俗的印象,并说明产生这种印象的原因。
6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儒教”是一种文化的教派,同时是最接近自然神论的教派。“儒教”的领导者孔子是自然神论者,推崇“儒教”的中国民族是最接近自然神论的民族,伏尔泰同培尔一样,认为“中国是无神论的故乡”……在国家这个“大家庭”中,皇帝是最高的长者,被赋予“天子”的称号,具有祭拜天地的权利,所有百姓都要尊敬皇帝。

——尚菁《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解读》

材料二   宋代进出口货物达410种以上。按性质可分为宝物、布匹、香货、皮货、杂货、药材等单是进口香料其名色就不下百种……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胶两县5个市舶司……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到千人以上。海船很多据推断福州一地就有300余艘宽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

——曹中原《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伏尔泰肯定了孔子的哪些观点,结合所学概述孔子学说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表现。结合所学,从宋代科技进步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022-09-2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时,杭州“大街……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街,两行多是金银盐钞引交易”,这是以金、银、现钱等待客户以“盐钞引”前来进行结算兑换的私人金融性行铺;“自融和坊北,至市南坊,谓之珠子市”,“如遇买卖,动以万数”。其他各种商业店铺,“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又开店矣”。南宋末年,吴自牧记载“海商之舰”“舶商之船”云集于杭,全国各地运来的物品,在此装上海舶,“自泉州便可出洋,迤逦过七洲洋”。

——摘编自陈振著《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

材料二   1898年杭州进口的洋货和土货合计共值2960234两,1904年达18589143两;杭州土货出口总值由19004785371海关两,增加到190510200623海关两。1896年,杭州开设海关并正式开港通商。1897年,杭州在发展邮政事业的同时,还开展电力建设。1900年,沪杭铁路实现全线接轨。1924年陆续开通长途电话。

——摘编自王晓晓《杭州近代城市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时期杭州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杭州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城市经济以服务行业和手工业为主,商业贸易对城市发展的贡献相对小一些。这与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有关,更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职能是以政治军事为主,即使宋代以后,专门经济型城市虽有所发展,但在城市数量中仍占较小比例。中国传统城市没有特定的“圣地”,没有教堂或广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了从诗社、画社、酒肆、茶楼到瓦肆、勾栏等一系列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需求的场所。

——摘编自李纯《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变迁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发展》

材料二   欧洲中古时代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律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晚期西方城市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宋,中国古代夜市跳脱开夜禁羁绊,首次以官方认可的身份跻身市场行列,它们较广泛地分布于北方、东南、川蜀(川陕)、荆湖、闽广五大区域的各级城镇。宋代夜市突破之前以酒楼、茶肆、歌馆等为主要载体和以日市延伸为主的传统夜市形态,勾栏瓦舍、街市与摊贩成为与传统夜市形态并驾齐驱的主体形态,并且基本实现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实现了文化娱乐夜市由兼营、业余向主营、专业的转变,夜市消费人群由相对单一化、贵族化向多元化、平民化转变,形成了与近现代高度相似的夜市形态与景象,并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夜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

——摘编自张金花等《宋代夜市规模、形态与消费主体分析》

材料二   


材料三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妥闹去处,通宵不绝……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概括宋代夜市的特点,并分析宋代夜市兴盛的影响。
(2)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依据,分别说明材料二、三对研究宋代夜市的史料价值。
10 . 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重要措施

时间事件
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立同文馆,是为中国新学的开始
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光绪十一年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所谓的宋代“革命”进行举例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洋务派文化教育举措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