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重心南移(宋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演变:状元史话科举考试出现后.社会各阶层人士有了入仕的机会。据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有明确著录籍贯的378名,其地理分布与时空变化如下所示。

历代状元籍贯表

*本表资料主要来源于两《唐书》、新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各正史人物传,《唐才子传》、《登科记考》、《明清进士提名碑录》以及宋元以来主要地方志。

——摘编自韩茂莉等《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

(1)指出材料中状元籍贯时空分布的特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状元籍贯时空分布的因素。
2024-05-1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五莲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综合模拟(二)历史试题
3 . 宋代《梦粱录》卷十六“面食店”条记载:“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往来士夫,谓其不便北食故耳。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这反映出宋代(     
A.各民族习俗差别缩小B.官府引导百姓生活方式
C.南北区域文化的融合D.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2024-05-13更新 | 31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人口与经济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307311年),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755763年),第三次是“靖康之变”(1127年)。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与前朝相比,清代是中国人口剧增的时期。……据《东华录》记载,1651年(顺治八年)全国丁男之数是1000余万。其时,户籍以一户一丁计。若按户各五人推算,加上由于种种原因而隐瞒的人口,实际数字在6000万上下。到康熙时突破1亿;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猛增到3亿以上;1834年(道光十四年)已经超过4亿。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6倍以上。同当时的生产力相比,其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前期人口数剧增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六)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以上内容反映了(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元明清时期,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
C.元明清时期,政治重心依然在北方D.元明清时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2024-05-2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考试(一)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6 . 述及古代南方经济,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了“楚越之地……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的记载;沈约在《宋书》中则描述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变化反映了(     
A.汉代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越北方B.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成就突出
C.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宋代已经完成南移D.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缺乏延续性
2024-05-1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县城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宋书》则写道:“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②劳动力资源的充实
③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④工商业贸易的发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4-01-2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方宜旱,南方宜稻,这是农作物对南北方环境选择的结果,跨越环境界限,将另一地区的作物引入,则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冬小麦为北方旱地作物,推动其大规模向南方扩展的动力是人口。《鸡肋编》记载: “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稻),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可见,两宋之际,南方水田农业区稻麦两熟制曾出现了一个极为兴盛的局面。

——摘自吴存浩《中国农业史》等

材料二   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总结土地改革运动的经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场中国农村社会的大变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从一九五六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一九六五年完成经济调整工作,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十年的艰难探索……大中型的水利建设施工项目达二百九十多项,除用于治理淮河外,还用于治理黄河、海河两大水系等。机耕面积在耕地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二点四上升到百分之十五。机灌面积在灌溉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四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四点五。这十年,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六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九四九时的中国那样,从而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重要准备。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宋之际稻麦两熟制在南方“极为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十年的成就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哪些方面的“重要准备”。
2024-02-0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元史》记载: “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为此,元朝统治者(     
A.筑设驿道驿站B.恢复中原农耕
C.重视海外贸易D.发展河运海运
10 . 历史上的杭州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城概况
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城、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有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和作坊区的考古遗迹;外城约630万平方米。

墓葬玉器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水利工程
古城外围延绵20余千米的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材料二   杭州见于记载始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称钱唐。秦汉六朝八百年间它只是普通小县。隋完成统一后,改置州于余杭(杭州之名始此,即得名于州治余杭),就浦西凤凰山麓之地,肇建新城。至此,杭州具有了“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适宜于都市发展的优势。后经历任良吏修筑海塘、屯田筑堤、开筑六井、治理西湖等,杭州得以持续发展。唐昭宗时,杭州“东眄(望、看)巨浸,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唐末五代干戈扰攘,在吴越钱氏经营下,两浙并为一个政区,晏然无事者垂九十年;北宋时有“东南第一州”之誉。高宗定都临安,杭州更进一步而成为南宋全国第一州。

材料三   杭州是明代四大图书聚散地之一。图书市场上除了本地刻书外,还有私人藏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刻书的书坊众多,注重刻印质量。图书内容包括:四书五经及其注释或解读;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化”,如《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八股文范本的选编,甚至“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经商指南类图书,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士商要览》(亦题作“天下水陆程图”)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良渚古城遗址的特点,简述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分析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州”的重要因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明代杭州出版业反映出的社会状况。
2024-01-2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