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社会的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2024·江西·模拟预测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官宦世家缔结婚姻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时代转变。自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士族等级内婚制,入唐后其流风遗俗继续存在。唐代官宦世家婚姻崇尚阀阅,主要表现为旧门阀士族间互通婚姻、新贵攀附旧门以及新贵间互通婚姻。唐太宗、唐高宗等统治者积极引导新贵间通婚,引领婚姻价值取向由传统门阀向官品、人才等方面转向,推动“官宦”“忠孝”“道义”“学艺”等成为“天下士大夫”的评判标准,但终唐之世尚未形成能够取代崇尚阀阅的新取向。中晚唐及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战乱频仍,受新兴势力冲击,门阀势力更加式微。门阀宗族制下“士庶天隔”的门第等级观念,至宋代已基本消失。“婚姻不问阀阅”成为由唐及宋婚姻价值取向变化的显著特征。同时,宋人逐渐接受了更为重要的婚姻条件,那便是贵人物,甚至是“贵人物相当”。重视“人物”是一种综合考量方式,不仅包括个人才能,还包括个人资财、家世及家法影响下的个人品行。

——摘编自隆萍萍《唐宋婚姻的承继与演变》等

材料二   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之后,北京市迅速开始推广,一方面采用多种方式普遍宣传,如电影、戏剧、广播、黑板报等;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切实落实,如成立辅助机构推动婚姻法深入贯彻,采用教育为主、惩办为辅的方式处理破坏婚姻自由的问题等。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北京市各级政府的宣传与推动下,老年人开始接受和支持年轻人追求择偶自由,年轻人也开始积极主动要求和争取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结婚对象。随着贯彻婚姻法运动的不断深入,北京居民传统的婚姻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北京居民择偶方式的变化影响着民众日常生活,促进民众生活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庄秋菊《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居民择偶方式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官宦世家婚姻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婚姻变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4-04-1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唐五代时期,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除祖先崇拜、佛道崇拜之外,还信仰多种自然神灵,宗教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丰富多彩,表现出若干新的时代特征。……

道教和佛教仍然是宋代最主要的宗教。儒家的尊祖敬天、佛教的水陆道场、道教的斋醮法事,都被作为一种生活情趣而加以接受。但随着社会的变化,民间所崇拜的神灵对象有了新的内容。中唐以前,在以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受崇拜的关羽,自宋元时代开始成为全民信仰。城隍被人们奉为专门守护一座城市的神祇,其崇拜几乎达到与社神崇拜相等的程度。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盛行妈祖信仰。巫术仍然十分流行,施展于相宅和卜葬的风水术也风靡社会。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概括宋元在文化信仰方面的变化。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文化信仰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料

出处

“世俗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商较财,仅同贸易”司马光注《书仪·亲迎》
宋代婚姻观念有二:一是择偶标准变化,人们不像前代那样重门阀世族,而改为重金榜题名之人;二是婚姻关系中资财的成分很重,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特别计较婚姻关系中的物质财富朱汉民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
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娟车”,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是为“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吕蒙正的大女婿孙暨、三女婿周渐、六女婿扬巽,韩琦的大女婿王景修,不仅门第无足称道,他们本人当时也仅仅是通过科举刚刚入流的八品官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
(1)根据材料,概括宋人婚姻体现的价值取向。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宋人婚姻中的价值取向进行阐释。
2024-04-04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三)历史试题
4 . 近年来,随着“宋韵文化”概念的提出与推广,两宋时期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出处
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朱彧《萍州可谈》
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户,又招诱客户,使之置田以为主户。主户苟众,邦本自固。吕大钧《民议》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郑樵《通志》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袁采《袁氏世范》
艺祖救百王之弊,以"道理最大"一语开国,以“用读书人”一念厚苍生,文治彬郁垂三百年。吴渊《鹤山集序》

——据黄纯艳《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社会“新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促使“新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评析材料中关于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4-05-1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6 . 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气质,被称为宋韵文化。在时人及今人的文献中均能觅得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韵文化,薪火相传

序号引文出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传》
天下久安则政必有弊者,三王所不能免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语录》
治天下,蔽以一言,曰公而已,朕(宋高宗)亦安得而私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宋神宗赵顼:“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若钱(指吴越政权)、刘(指南汉政权)窃据浙、广,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者,亦由笼海商得法也”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潭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生贸易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宋韵文化精神特质的具体表现。
(2)试举一例宋韵文化的其他研究角度加以说明。
2024-01-29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原创预测(七)历史试题【河北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游和第一任妻子唐琬系中表婚(表兄弟、姊妹间缔结的婚姻),这是宋代社会流行的缔结婚姻的方式。绍兴十四年(1144年),20岁的陆游与唐琬成婚,感情甚笃。此后两年陆游未参加科考,这成为陆母不喜儿媳的重要原因。但陆家休儿媳的合法理由是唐琬不能生育。男女社会地位差别明显的宋代,男子休妻很多时候是从家族角度考虑,在此情况下妇女极为被动。唐现再嫁的赵士程,此前当有过婚姻,并留有若干名子女。宋代虽是理学渐兴的时期,但妇女改嫁在当时却并不受限制。理学大家的语录中,也有“出妻令其改嫁”之说。

——摘编自费芳芳,王曾《陆游与唐琥婚姻考——兼论宋代婚姻制度与习俗的若干特点》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侵蚀自然经济的基础,“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强烈冲击,社会婚姻观念出现一些新动向,出身、门第在婚姻关系中被淡化,而财富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状况:“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姻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士大夫对女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万历时吕坤指责礼教“严于妇人之守节,而疏于男子之纵欲”,乃是“圣人之偏”。

——摘编自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陆游与唐琬的婚姻中概括宋朝婚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中后期婚姻观念出现新动向的原因。
2024-04-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枣强董子学校、昌黎第一中学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024·湖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契约租佃经济下,富民和佃户各自以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优势参与农业生产,改变了均田制下一家一户小农独立经营、自备生产资料的经营方式。经由市场,富民购买占有大量土地,但单一地租收入无法满足他们自身多样化的需求,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市场达成。与此同时,契约租佃关系下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形成大量少地的五等下户和无地客户,他们中的一部分虽然通过市场的竞争性手段获得富民土地的租佃权,但土地租佃的稳定性仍然受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另一部分作为剩余劳动力向小商、小贩和雇工转化。

——摘编自余猛、林文勋《宋代契约租佃制与农村市场的互动关系》

材料二   某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村社会各阶层土地占比状况

地主富农贫农中农
193716.42%21.92%17.92%41.69%
194210.17%10.17%19.37%49.14%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四集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推行之初,党内外很多人都质疑:恢复市场、商品自由贸易等措施,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会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列宁清醒地意识到存在这样的危险,他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主要是:

1)国家掌握土地。

2)也掌握生产资料方面的一切命脉(运输等等)。

3)小生产领域中的贸易自由。

4)在吸收私人资本(租让和合营公司)意义上的国家资本主义。

——摘自刘军等《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三大误读与正解》

(1)根据材料一、扼要概括宋代契约租佃制度与农村市场的互动关系。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析契约租佃制对宋代社会关系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该阶段推行的土地政策。结合所学,简析该土地政策实施的背景。
2024-04-0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23-24高三上·山西运城·期中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中国”这个共同体之内,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政治范围内,包括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的结构;经济范围内,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力和资源的分配;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这四个方面交叉影响,互相制衡,总的结果呈现为复杂共同体本身的强弱、盛衰和聚散。

——摘编自许伸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三   195312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的基础”。

1964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79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摘编自岳从欣《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之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的复杂系统中,社会、文化两项变量套叠非常紧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现代化”的侧重点,并加以阐释。
2023-11-17更新 | 113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全国卷统编版,12+3模式)-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专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史·舆服志》载;宋初“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真宗时,对于朝中服饰,“不惟士大夫家崇尚不已,市井闾里以华靡相胜”,竞相仿效。哲宗至徽宗时,张耒在《柯山集拾遗·衣冠篇》中指出,当时胥徒的冠服与知州、县令相差无几,公卿大夫与武官、技术官的衣冠没有太大区别。南宋人梁克家在《淳熙三山志》中记载:以前闽地风俗是“自缙绅而下,士人富民胥吏商贾皂隶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超越等次)”;三十年来却“渐失等威”。对此,朱熹讲“衣服无章,上下混淆”。

——摘编自郭学信《试论宋代世风的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概括宋人服饰体现的价值取向。
(2)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材料中某一价值取向进行阐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