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的复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学者颜元曾评论道:“朱子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宋元来僪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据此可知,颜元(       
A.倡导重视妇女家庭伦理教化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反对理学对士人的消极影响D.赞同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忠义既立,朝廷之本岂有不固?则事无不治。”这表明张载主张(       
A.建立世族制度B.重视世俗社会教化
C.推崇道德理性D.运用宗法治理社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宋代曾掀起过复古运动,皇帝和士大夫阶层是其最热衷的实践者,尤其侧重对古器物学的研究。根据调查,目前中国南方地区已出土的宋代青铜器中,仿古礼器占大宗,此外,陈设与实用兼具的器物也有不少。这一时期复古运动的兴起主要服务于(     
A.儒学权威地位的重构B.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完善
C.中华文明思想的传播D.治国和加强皇权的需要
2024-05-2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智慧上进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朱熹说:“天地之间,万物之众,其理本一,而其分未尝不殊也。”又言“中和在我,天人无间,而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育,其不外是矣”。可知朱熹的思想(     
A.直接继承了道家的主张B.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D.蕴含着和谐的生态意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冯道是五代时期的名臣,他曾作《长乐老自叙》,叙述历事四朝(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契丹所得的阶勋官爵以为荣,自谓为臣为子为父为师,都无愧色。有宋一代,对冯道有多种评价。下列代表北宋中期以后主流评价的是(     
A.他能在乱世中岿然不倒,在不同政权间游刃有余,可见才情颇高
B.他的道德如古代圣贤,才能很高、气量很大,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C.他虽然在道德上有些亏损,但在促进民族融合上的贡献不可否认
D.他真可以说是无廉耻、无气节,有这样的人,天下国家如何能好
2024-05-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司马)迁之学也说仁义,也说诈力,也用权谋,也用功利,然其本意却只在于权谋功利”;“今求义理下于六经,而反取疏略浅陋之子长,亦惑之甚矣。”据此可知,朱熹希望(     
A.以理学为指导对史学革新B.否定《史记》的史料价值
C.史学研究者关注时势变化D.探究万物以获取历史真相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陆九源认为人的道德完善只能通过每个人的自我实现,人要在个体心灵中建立起道德的自觉性。基于这种立场,陆九渊强调:“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陆九渊的这一理论(     
A.认为教育要循序渐进B.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C.注重社会风气的建设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 . 颜回穷居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象征专注个体修养而不用于世的儒家“内圣”境界。北宋中期之后,如苏轼、司马光、程颢等著名士人对颜子的讨论增加。检索《四库全书》两宋别集部分,“颜子”词条出现1281次,《朱子语类》中,“颜子”词条出现729次。推动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科举选官标准的变化B.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世俗享乐风气的流行D.现实政治局势的影响
2024-05-0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考前适应性训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数学家李治(1192—1279年)说:“大抵晦庵(朱熹)之论,佳处极多。然窒碍处亦不可以毛举也,学者正当反覆与夺之。”数学家杨辉(1238—1298年)则说:“好学君子之自能触类而考,何必轻传。”据此可推知,宋代(       
A.儒学思想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B.学术论争推动数学的进步
C.实验探究造就了优秀科学成果D.理学有助于自然科学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淳熙八年(1181)以朱熹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对岳飞的评价仍有一定的保留,如“若论数将之才,则岳飞为胜。然飞亦横,只是他犹欲向前厮杀”。至嘉定十七年(1224),史学家李埴评论岳飞时,却已摆脱了上述评价模式,变为“更称其勇与义、才与德兼二长”。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两宋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B.源于士大夫群体对岳飞认知深化
C.体现了士大夫重视理学的教化功能D.实质是学者对岳飞形象的政治评价
2024-04-28更新 | 355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求实学校2024届高三5月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