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2016-11-27更新 | 4400次组卷 | 99卷引用:2015届福建福州八中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
2012·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2 . 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2019-01-30更新 | 2054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5-2016学年上海市崇明县高三二模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宋代出现了经过严格校勘的“善本”。校勘人员往往是博通之才,要遵守严格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在刻版、纸张、字体、版式、装帧上,宋版书都有独树一帜的创造,因而后世收藏界有“一叶宋版一两金”的说法。这说明了宋代
A.市井文化的空前繁荣B.理学家重新诠释儒家经典
C.精致典雅的士人文化D.活字印刷品存世数量稀少
2020-05-14更新 | 577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0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5世纪晚期,印刷术传入英格兰。英语印刷品的生产和广泛传播使英语逐步摆脱中古时期的口语化和地方性,而且印刷书在短时间内的大量生产和传播,使得书写英语迅速固定化,并催生了阅读群体的出现。这一状况
A.使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B.是宗教改革广泛发展的结果
C.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D.推动英国民族认同感的形成
2020-07-01更新 | 680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0届高三三轮冲刺模拟文综历史试题(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El食便很少发生。

_______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2016-11-27更新 | 1744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7年海南省三亚市第二中学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6 . 有一部成书于北宋的科技著作,内容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是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其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这部著作是
A.贾思勰的《齐民要术B.郭守敬的《授时历》
C.沈括的《梦溪笔谈》D.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2021-03-22更新 | 22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元朝统一后,因所沿用的70年前的历法存在较大误差,不能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元世祖决定修改历法,并派郭守敬主持立法编纂工作郭守敬等人经过数年努力,编纂出《授时历》,与现行公历的运行相差仅26秒,对当时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指导。材料主要反映出
A.政府重视助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B.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世界
C.古代一切科技成就均服务于农业D.元统治者对历法修订非常重视
8 . 史学观点

材料一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曰:“孝武皇帝(汉武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南平氐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葳、貉、朝鲜,廓地斥境,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夏侯)胜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死亡)者半……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引自《汉书》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功过?

材料二   关于宋朝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第一种是“积贫积弱说”,如钱穆主张宋朝是“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第二种是“造极之世说”,如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他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登峰造极的时代。两说在学术界各有拥趸,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造极之世说”飞速崛起,大有取代“积贫积弱说”的趋势,许多学者均对宋代的历史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积贫积弱说”与“造极之世说”只是宋朝的正反两面,并无任何冲突。

——摘编自朱永清《“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民国以降两宋评价的嬗变与纠结》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观点加以论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A.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B.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
C.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D.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
2021-01-15更新 | 181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0 .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20-09-23更新 | 286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10年高三第一次历史模拟考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