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的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多进入市场,用以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航海的结果B.社会制度决定对外政策
C.西方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D.社会环境影响价值观念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和航海图》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间,收录在茅元仪《武备志》中,全图纵横20cm,为自右向左形式。该图以南京为起,点沿江向东,出长江口沿海岸向南,经淡马锡(今新加坡)、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等地到溜山国(今马尔代夫),而后航线分为两支:一支横越大洋到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另一支穿过阿拉伯海,直抵忽鲁漠斯(位于今霍尔木兹海峡北)。该地图在画法上受山水画、对景式地图的影响,因此具有山水画形式地图的特征。山水画形式地图是我国古代传统地图的一种,它既是图画又是地图。图上还具体标有往返航线50多条,航线旁所注的针位(航向、方位)和更数(航程、距离)等导航定位数据,一应俱全。这充分表明中国海船的远航经验甚为丰富,航海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郑和航海图》在中国默默无闻二百多年。1885年英国学者、汉学家乔治·菲力浦斯(1836-1896)在所著论文《印度和锡兰的海港》中首次将《郑和航海图》复制,并考证了其中一百多个地名。乔治·菲力浦斯曾在英国驻中国多地的领事馆任职,之所以复制郑和航海图,是因为15世纪以前,唯有中国记载的亚非两洲的地理图籍中《郑和航海图》所含地名最为丰富。从此《郑和航海图》引起学者们注意和研究。先后研究《郑和航海图》的学者有伯希和、兑温达、向达、密尔斯等,这一研究也进一步推动了西方研究郑和下西洋的热潮。

——摘编自周运中《乔治·菲力浦斯<郑和航海图>研究评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郑和航海图》“默默无闻二百多年”和在19世纪得到研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幅地图的特点,并分析其史料价值。
拓展设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航海图》传人英国的条件。
2023-09-04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一部分分类突破题型1学科综合题类型3中外关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的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被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迦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航海的结果B.社会制度不同造成了政策差异
C.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D.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2022-08-22更新 | 480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19年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过今天的埃及、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后将其航海见闻编写成《岛夷志》。明代郑和的随从马欢曾评价说:“(余)历涉诸邦……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箸者不诬。”由此可知
A.中非之间贸易繁盛B.郑和航海沿袭汪大渊路线
C.元朝多次遣使非洲D.《岛夷志》史料价值较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关于明朝倭患的部分史料。这些史料反映出明朝(     

史料

内容

《皇明大事记》梁本豪者,广东蛋首(少数民族)也……豪鼠于海曲,其党渐集至千余人,结东倭西番,将寇省城,已有约为内应者矣
《惠州府志》嘉靖三十九年八月大旱,倭寇侵海丰,时潮贼张琏使其党王伯宣诱倭助己,倭至潮,侵入海丰界
《潮州府志》陈世荣,澄海大家井人。隆庆元年丁卯,同余乾仁、连思恭等,乘倭乱纠集二千余人,髠发为假倭肆劫
A.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B.实行海禁存在一定合理性
C.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D.倭寇主体为沿海中国居民
6 . 戚继光曾在《纪效新书》中说:倭寇的鸟枪手,基本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出手绝不放空枪,弹丸上常抹毒药。戚继光针对这一点,率领将士集思广益,研发出远程武器——虎蹲炮(模型如右图所示),该炮在台州大捷中大显神威。这些史料最适于研究明代
A.厉行海禁的背景B.军队编制的改革C.火药的军事运用D.将领的个性风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必遵从当地习惯。如到印度古里,成交时以拍掌为定,“自后价有贵贱,再不改悔”。到锡兰王居之城,得知该国“崇信释教,尊敬象牛”等情况后,遵其习俗。到爪哇国,了解到爪哇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不仅如此,郑和团队还把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进行详细记载,并相继写成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著作,这为研究当时各国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和贸易,永乐六年,浡泥(今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国王携王后来朝;永乐九年,满剌加国王率540余人来朝;甚至远在东非的木骨都束和木剌哇,在永乐十四年至二十一年,曾三次派遣使节来明朝朝贡等,所有这些来访都受到了明成祖的高规格款待。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仑布(哥伦布)发现(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嘉达哥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仑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仑布,维嘉达哥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嘉达哥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编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说明中西方航海活动所反映出的发展模式的差异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研究郑和下西洋的视角,并分析梁启超采取这种视角的真实用意。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经历等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历时94年。《明火》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   

次数出发时间返回时间
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永乐五年(1407
第二次永乐六年(1408永乐九年(1411
第三次永乐十年(1412永乐十三年(1415
第四次永乐十四年(1416永乐十七年(1419
第五次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二十年(1422
第六次永乐二十年(1422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

材料二   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   

第一次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
第二次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
第三次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主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
第四次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刺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干刺寇侵本国,其王安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闾陈诉……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
第五次永乐十五年,统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遗王叔、王弟,贵捧金叶表文朝贡。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第七次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长乐)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哪则材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
(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作出说明。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倭寇从海上进犯,帝(明太祖)惠之,顾谓(汤)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

——摘编自《明史》

材料二   中国兵船甚少,岂能往堵敌国海口?上策固办不到,欲其自守,亦非易言,自奉天至广东,沿海延表万里,口岸林立,若必处处宿以重兵,所费浩繁,力既不蛤,势必大溃。惟有分剐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至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疆略有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

——摘编自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


(1)分别阐述两则材料对研究明代和晚清海防的价值。
(2)结合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的海防思想,并做简要评价。
(3)指出研究明代和晚清海防的史学方法,请至少列出两种。
2022-09-01更新 | 442次组卷 | 5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上)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
10 .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请分析形成1972年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2021-11-11更新 | 540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