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多地以设郡。要人民不能反抗,第一步办法,自然是解除其武装。于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了,《管子·法禁》中早有焚书的主张,秦始皇及李斯把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的“诗、书、百家语”都烧掉,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人民也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着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穷极奢侈;还要到处去巡游。统一虽然是势所必至,然而人的见解,总是落后的,在当时的人,怕认为不合理之举,甚至认为是反常之态。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政治五千年》

材料二   元朝实现较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并明确边疆地区与邻邦较清楚地分开。元在京师周围地区设“腹里”直隶于中书省外,以元军分别占领和控制的若干军事镇戍区为基础,分别设立江浙、云南、湖广等十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并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在行省之下,边疆地区设立土官制度。明朝在边疆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前期在消除割据、加强国家统一与边疆开发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解决有效统治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元明清三朝统治650余年,是中国历史版图正式形成、边疆地区经济文化较快发展、边疆社会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所采取的巩固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为巩固统一所采取措施的特点并简析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共同影响。
2023-10-23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辫拖在人们身后,如绳索,如锁链,束缚身躯,桎梏自由,竟长达二百六十余年。从太平天国发出“人皆蓄发”的号召,再到清末“剪辫”风潮乍起,人们的斗争从未停止。直到辛亥革命军起,辫子才陆续革掉。“发辫之所由来,由于满洲之入中原”,“发辫之消除,亦与满洲而俱尽”。

——摘编自严昌洪《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二   192210月,当时不少刚刚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纷纷倒闭。荣家企业基本上采取原有手工作坊的管理方式,企业在成本、产量、质量等方面都远赶不上外资纱厂。荣氏兄弟决心“力劝各厂整理革新”。他们任用一部分受过高等、中等专业技术教育,懂得管理的新人,并扩大他们的权力;根据科学管理的需要新建一批诸如“保全部”“考工部”“试验室”等新的管理部门。至于原来的工头,则调离岗位,逐步减少其权力,给予津贴自然淘汰。

——摘编自吴雪萱《荣家企业管理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发辫拖在人们身后”的时代背景,说明清末剪发辫逐渐成为风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年代荣氏兄弟改革企业管理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举措推出的历史背景。
3 .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东北是影响中国历程的一个关键地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地处边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又是进入中原的诸多民族的故乡,更重要的,又是多个王朝的“龙兴”之地,因而使得东北地区的历史具有独特性,为其他边疆地区不可比拟。明代的东北,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明政府实行“乃因其地分设卫所若干,以其酋长统率之,听其种牧、飞放、畋猎,俾各安其生,咸属统内”的政策,又在元代“站赤制度”的基础上,在东北地区广设驿站,增辟水陆交通线,使东北地区的交通线纵横交错,形成为覆盖整个东北地区的交通网络,并与内地密切联系,使东北地区成为明帝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

(1)指出以东北为“龙兴”之地的三个王朝,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加强对东北地区管理的举措和特点。

材料二   17世纪之末,俄军东侵至外兴安岭西麓时,乃为强大清军所遏阻。一战之下,俄军挫败,乃有中俄《_______▲_______》(公元1689年)之签订。该条约之主款厥为两强以外兴安岭为界,划疆而治。俄人之陆路东侵至此乃告一段落,双方相安无事者凡170年。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俄人乃撕掉条约,进占我东北,强据我海参崴,改名俄属“镇东港”,从此为患北方,至今未已。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对应的条约名称及该条约签订的意义,概述近代俄人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史实。
4 . 地名承载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成为留存至今的宝贵文化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部分地名及由来

地名由来
呼和浩特
“浩特”在蒙古语中意为众多人口居住的“城镇”。隆庆五年,明廷册封鹤靶土默特部首领为“顺义王”,在长城沿线开放了数十处马市、民市。一时间,“边民垦田塞中, 夷众牧马塞外”。俺答汗下令筑起了“库库和屯(即呼和浩特)”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了定居生活。
南徐州.(今镇江)东晋陆续建立许多与士族的北方旧籍同名的侨州、侨郡、侨县。
上海嘉定、江西兴国等
当南方新开发的土地人口上升到一定规模后,被析出或设置新的行政区划由年号获新名称。江西兴国取自于北宋皇帝宋太宗年号,上海嘉定取自于南宋皇帝宋宁宗年号。
析津府(今北京)
“天人感应”理论中有一项内容:“分野” ,即将天空划分成不同的星区后,将其与陆地上的行政区划对应。星次“析木”对应东北方。公元1012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将辽帝国的南京幽州(今北京)改为意为“析木之津”的“析津府”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6月上第1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朝在蒙古的边疆治理方略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朝廷取地名“南徐州”的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地名的主要因素。
2023-07-2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货币经济的持续发展,明中期特别是成、弘以后,社会开始由单一农业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化。此时文化所呈现的特点是:在传统文化衰落的同时,新的文化因素正在潜滋暗长。嵇文甫在他的《晚明思想史论》中说:“晚明时代,是一个动荡时代,是一个斑驳陆离的过渡时代。照耀着这时代的不是一轮赫然当空的太阳,而是许多道光彩纷呈的明霞。你尽可以说它‘杂’,却决不能说它‘庸’;尽可以说它是‘乱世之音’,却决不能说它是‘衰世之音’。”

材料二   明朝长达277年的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新旧交替的朝代,具有鲜明的特点。最早对明朝作出评价的是清初的明遗民,他们在病定思痛之后对明朝进行的总结,多着眼于明亡的教训,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致使明史蒙上一层灰暗的阴影。而清初迭兴文字狱,更进一步压制了对明朝的正面评价。清朝统治者组织的明史编纂工作,贯穿着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彰显清优于明的原则,特别是清圣祖为论证“自古得天下莫如我朝”而发布的“面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

材料三   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就在于仁义是不是丧失。清朝入主中原以后,传统的学说、传统的道德、儒家的仁义是不是丢失了?如果丢失了,明清易代就是亡天下;如果没有丢失,明清易代就不属于亡天下,仍然属于亡国,是易姓改号。

——摘编自方志远《明朝为何说亡就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的文化因素正在潜滋暗长”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并分析历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驳斥明清易代是“亡天下”论。
2023-12-0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马古道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贸易商路,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关系,最早源于汉代,直到唐宋时期才正式形成。茶马古道以马帮为载体,是连接我国西南地区的纽带……自唐朝的茶文化诞生以后,饮茶之风也风靡全国,茶叶渐渐从内陆向边疆地区扩散,西南地区的吐蕃也在汉族饮茶习俗的影响下迅速爱上了茶叶,并以燎原之势在整个西南大地蔓延开来。为了加强对茶叶的管理控制,唐朝政府颁布了专门的茶马贸易制度,藏族人民以马匹交换茶叶的贸易开始形成,唐蕃古道也在这一时期开通……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发展到宋朝时成为了政府加强西南边境地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维护边境的安宁和平,宋朝和明清的统治者均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通过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利用经济文化的方式阻止了少数民族的武力侵扰。另外,汉人在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流之时在无形中增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

——摘编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材料二   “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备注: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

材料三   中华茶文化广泛吸收了儒、释、道诸家精华,强调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内省修行”的一种体现……尽管中华茶文化具有平和淡然、含蓄内敛的自然属性,但是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外交场合以“茶”为引,在俄罗斯谈“万里茶道”、在比利时发表“茶酒论”、在巴西论“百年茶之友谊”等,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推广至全世界……茶与茶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跨文化交际最好的媒介之一,世界各国人民因为茶而拥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茶味绵长、意境幽远,正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追求,海纳百川、大道致远。

——摘编自熊李力《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茶马古道在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价值。结合所学,指出明代除茶马贸易外“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的其他措施。
(2)“茶”两大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根据材料二,指出新航路开辟后分布区域增长更为迅速的“茶”发音系统。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华茶文化“自然属性”的内涵。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外交布局上的特点并列举“以茶叙事”的“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大国际多边场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西于汉武帝时始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其后四城城址虽间有改动,但最远不超过40里,可以说西汉中叶人士选择城市位置的知识和能力是相当高明的。自西汉初建四郡,历经隋唐而至于明代,河西在阻隔祁连山南和合黎山北游牧民族的交往,确如有关王朝所望,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这几个城市也能绾毂其间,使往来无所阻碍。

——摘编自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第九讲“河西与敦煌”

材料二   匈奴失二山,乃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

材料三   



(1)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的背景。
(2)结合西汉至明代相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一的观点。(要求:整体论述或任选某一时段,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1-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新高考单科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