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在康熙帝的支持下,学者张英重修了正统理学;历史学家们修撰了明史;古典学者们收集了大量典故,编成《佩文韵府》;同时,康熙帝也发布了一套圣谕,严厉训诫官员们要举止得体。康熙帝此举(       
A.旨在得到汉人学者的拥护B.是为巩固统治而实行汉化
C.旨在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大一统D.体现出其对中原传统的认同
2023-12-0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康、雍、乾三朝的几种官书所使用的“盛世”一语,在《万寿盛典初集》(康熙五十六年)中出现73次,在《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乾隆三年)中出现52次,在《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中出现39次,在《八旬万寿盛典》(乾隆五十七年)中出现62次。这说明清朝(     
A.盛世说得到社会一致认可B.知识分子避祸自保的心态
C.努力构建巩固统治的舆论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
2023-12-05更新 | 606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初期,顺、康两朝对西南以招抚和笼络少数民族上层为主,对土司子弟的教育相当重视并给予优渥待遇。雍正皇帝在西南边疆开展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经过儒学建构与儒学教化,清政府在西南边疆培养出一批绅士阶层,改变了西南边疆的社会结构,产生了诸如莫友芝、王崧、高映等少数民族大儒名士。绅士阶层在文化上的领袖作用及其参加的维护儒学道统的社会活动,对家族、村庄及整个地区向化儒学风气的形成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加之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流官在乡村推行的乡约和义学教化,象征王朝国家意识形态及“大一统”思想的政治文化元素不断深入民间。清朝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中,为边疆和地方预留了一定的自我表达空间,这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一统”政治思想的推行与渗透,促进了边疆和地方新秩序的稳定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主流文化和王朝国家的认同。

——摘编自朱汉民、郎玉屏《清朝西南治边突出“华夷一家”》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西南地区地方治理的主要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条件及影响。
2023-09-01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全国卷高考历史押题卷(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康熙曾多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并亲书“万世师表”以示尊崇。他对佛道及其他民间宗教甚至迷信活动也都采取保护措施。康熙九年,他颁布“上谕十六条”,规定地方官要选年老有德者讲说,宣讲时须言语明白痛切,使人感动。康熙这些举措意在(     
A.推行三教合一的思想B.构建稳固的社会秩序C.完善基层的道德建设D.确立理学的主导地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末,以“忠君”为主题的传统屈原阐释逐渐动摇;新文化运动时期,“屈原爱国”观念确立并逐渐传播,但尚未获得各方的足够认同;九一八事变后,民族主义阐释压倒其他阐释而渐成主流,“屈原爱国”成为一种制度性、风俗性和常识性观念。这一转变表明(     
A.社会形势变化影响历史解释B.新文化运动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C.楚国历史年代久远无法考证D.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6 . 有学者通过清朝档案研究发现,军机大臣除遵循皇帝意志撰写谕旨外,还通过“议复”(奉旨对某事进行讨论并拿出处理意见)的形式参与军政事务决策。军机大臣虽无独立决策权,但其议复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军机处的“议复”表明清朝(     
A.君主决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B.提高了政府行政决策的效率
C.军机大臣有效制约君主集权D.重视对官员行政行为的规范
2023-03-14更新 | 620次组卷 | 11卷引用:专题04明清史:明清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项汇编(人教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康熙帝晚年曾回忆说,当年辅政大臣索尼、鳌拜等人“迫朕杀”与之有怨的尚书苏纳海,他“并未依其言降旨”,索尼、鳌拜等依然宣称是其“旨意”,将苏纳海处绞。这一故事反映出康熙时期(     
A.专制皇权逐渐发展B.朝廷决策缺乏效率
C.军机处的权力扩大D.内阁掌握政务大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清康熙朝至乾隆五年(1740年)编纂完成了《大清一统志》,该志“自京畿达于四裔,为省十有八,统府州县千六百有奇。……宪古证今,眉列掌示,图以胪之,表以识之”。据此可知,这一举措(     
A.利于强化疆域空间认知B.有助于解决边界领土争端
C.拓展了清朝前期的疆域D.表明国家主权意识的形成
9 . 自康熙朝开始,清廷实行粮价奏报制度,规定粮价由省级相关官员单独向中央奏报,不与他事混淆;在奏报时间和格式上,定每月一次,由专人专职负责。据此可知清代
A.市场流通体系发达B.政府重视粮食安全
C.中央控制地方财权D.公文流转程序简化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世纪,中国有识之士激切指斥"先朝君子"同同相扶,异异交击,包括汉族精英在内的社会主流要求强化皇权的思潮兴起。同时期的清王朝则面临着欧洲列强越来越逼近国门、满汉民族矛盾难以化解、社会骚动等诸多难题。在此背景之下,康雍乾三帝靠着"实行"和"武略"两大法宝,在漫长的政治体制变革路上如密折制、密谕、"廷寄"、军机处、秘密立储等,举凡国家权力机构、政治制度有所兴革,无不从实际需要出发率先行动起来,然后不断在实践中验证,反思,改进,完善,最终决定取金的标准只看是否行之有效。就这样,持续百年,历尽坎坷,终于在改造传统宰相制和前明内阁制的基础上,创建出最便于人主乾纲独断的新型政治体制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摘编自郭成康《18世纪清朝国家政体变革再思考》

(1)根据材料,分析推动18世纪清朝国家政体变革的社会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并说明18世纪清朝政治体制组织架构的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