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充满了文化宽容气概,跨越国界的贸易远远超过了汉朝的盛况,与周边或远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也跃上了新高度,表现出对外来文明异乎寻常的欢迎与接纳。唐文化特别是盛唐文化的繁荣昌盛,仰赖于一种各种积极的文化政策——“立足于我、夷为我用”,这是必须以充分的自信心为底蕴的。……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中国历代所谓“边患”,皆起自东北、西北和北部的“三北”地区……历代继承秦制,皆以长城为屏障,固守“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因而限制了国家的真正统一。清朝摒弃历代的传统政策,主要是从圣祖(康熙)开始,废长城而不用,撤长城之防御,在“中外一家”思想的指导下,长城内外各民族形同一体,真正实现了国家“大一统”,开创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崭新局面。

——李治亭《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立足于我、夷为我用”的角度,概述唐太宗在这方面采取的政策或措施,并用一句话归纳这些政策措施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开创“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崭新局面”而在“三北”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
2021-03-3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康雍乾嘉四代,清朝国力达到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从未经历过的强劲敌手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清代统治者在接受强势外来者挑战的影响下,对于国家疆域的认识和观念已大异于前代王朝,虽然有时还很微弱或时隐时现。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在做了这些以后,中国人民就在帝国主义面前站立起来了。

——摘选自中共某次会议的报告

材料三   国家角色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自我定位,是国家对自身实力与外交关系的审视,也是国家对自身国际形象的建构。下面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历程表

时段(年)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或地位
19491978是基本上被排除在全球经济治理的编外国家,对全球经济治理的认识也较为“冷淡".
19791992有选择、有条件地接受既有的国际规制和秩序,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参与者.1980年在WB.IMF恢复了合法代表权;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32012承担国际责任,体现大国风范,在地区甚至全球事务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保持人民币不贬值;1999年加入G20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2010年全面建成。
20132018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家角色表现为引领者,为国际事务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整理自《中国“国家角色”变迁:从参与者到引领者《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角色与定位》

(1)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变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在清朝前中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此次会议名称,指出材料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所反映的外交方针,为此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国家角色的变化,分析其在“1949—1978”时段国家角色形成的原因,列举出能说明2012年至今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国家角色的相关史实。
2024-02-0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说:“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除非版图特别狭小,必然要将国土分成有层级的区域——这些区域就是各级行政区划,并在相应各级区域中设置地方政府,才能对国民进行施政治理。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很少有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国民之事。

——周振鹤《地方行政制度志》

材料二

自蒙古国初起,经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蒙哥汗以来七十年的征讨,完成了旷古未有的大一统。在统一的过程中,因军事政治行动的需要,而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
完成大一统的第二年,则有行省六。六行省以外的地区,直属于中书省。七省的幅员大小相去悬殊,基本上是由军事行动的过程和路线所形成,同一次行动或同一条路线所占领的地区即划为一省,这就与和平时期的行政管理需要很不合拍,因此到元中期逐渐调整为一中书省与十行中书省的格局(见右图)。

                         元中期十一省图

材料三   明代15省到清代18省变化表

明代京师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南京湖广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清代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注:18省的区划从康熙年间一直维持到光绪时期,长达200年而无所更张。

——上述材料均整理自周振鹤《地方行政制度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国家进行施政治理的不同之处。以秦朝为例,运用相关史实,对材料一中加着重号部分的内容加以简要阐释。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的特点,概述其设置与调整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代在明代省级区划基础上做出的调整,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调整对国家疆域奠定的影响。
2024-02-0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4 .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东北是影响中国历程的一个关键地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地处边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又是进入中原的诸多民族的故乡,更重要的,又是多个王朝的“龙兴”之地,因而使得东北地区的历史具有独特性,为其他边疆地区不可比拟。明代的东北,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明政府实行“乃因其地分设卫所若干,以其酋长统率之,听其种牧、飞放、畋猎,俾各安其生,咸属统内”的政策,又在元代“站赤制度”的基础上,在东北地区广设驿站,增辟水陆交通线,使东北地区的交通线纵横交错,形成为覆盖整个东北地区的交通网络,并与内地密切联系,使东北地区成为明帝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

(1)指出以东北为“龙兴”之地的三个王朝,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加强对东北地区管理的举措和特点。

材料二   17世纪之末,俄军东侵至外兴安岭西麓时,乃为强大清军所遏阻。一战之下,俄军挫败,乃有中俄《_______▲_______》(公元1689年)之签订。该条约之主款厥为两强以外兴安岭为界,划疆而治。俄人之陆路东侵至此乃告一段落,双方相安无事者凡170年。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俄人乃撕掉条约,进占我东北,强据我海参崴,改名俄属“镇东港”,从此为患北方,至今未已。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对应的条约名称及该条约签订的意义,概述近代俄人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史实。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

——整理自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等

材料二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末期蕴含的“统一”因素。结合所学,概述秦统一的开创性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辽宋夏金时期为元明清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历史基础。结合所学,从疆域版图的角度概述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时空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维度,可以追寻历史发展的踪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14—18世纪部分历史事件简表

序号

时间(年)

历史事件

1652

清政府册封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

1684

清朝在A设府,隶属福建省

1727

雍正开始派遣B代表朝廷治理西藏

1757

乾隆平定漠西蒙古C部的叛乱

1762

在新疆设立D总理军政事务


(1)材料一中图1、图2分属哪一历史时期?请分别说出两个判断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在材料二A、B、C、D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据此概括清政府的治理边疆特点以及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雁门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

——《史记》

材料二   需要补充的是,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起源与演化》

材料三   清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进一步深入。清代将原属四川的播州地区(今遵义一带)划归贵州,广西北部地区的罗甸、望谟、册亨、贞丰数县亦并入贵州。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清朝在云南等边陲地区实行富有特色的基层驻军制度即汛塘制度,在边远地带以及与邻邦接界的地区,大量驻守绿营兵和各种土军。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使之同于内地。

——摘编自杨永福、陶亚敏《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措施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存在的隐患。列举汉代统治者为消除上述隐患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分散地方机构权力的角度指出“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具体措施,并概括元朝行省的性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的措施并简述其作用。指出清朝治理西南的政策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中华民族五干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柒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何创新?除行省制度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元代对吐蕃、西域、台湾是如何管理的?
(3)有学者指出:“‘康乾盛世’,固然是封建社会的又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但又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概括清代前期巩固疆域的主要措施,以及清朝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
9 .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唐太宗、康熙帝都十分重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摈弃旧时惯用的民族分化与肢解的做法,把“抚九族以仁”当作“君之体”也。有学者认为,对唐太宗民族政策的研究,有望找到一条在当今冷战格局瓦解、已不存在共同假想敌的情况下重建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行道路。

——摘编自《唐太宗李世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唐太宗“抚九族以仁”政策的具体史实。

材料二 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其重要的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

——张帆《中国古代史简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康熙帝实施的相关举措加以说明。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即是以文化为华夷分别之明证,这里所谓文化,具体言之,则只是一种“生活习惯与政治方式”。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学习中原汉族地区“生活习惯与政治方式”的典型史实。

材料二   康熙及其继位人以经典著述及中国文化的庇护者自居,……他们一心表现出自己既是中国文化的热心信徒,又是喇嘛教的忠诚保卫者……清朝皇帝及贵族采纳中国文化,帝国向外扩张,国内稳定而且普遍繁荣:凡此种种无不有助于缓和强硬爱国者的愤恨。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是怎样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热心”,又是怎样成为“喇嘛教的忠诚保卫者”?以上举措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