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明清三朝,缅甸一直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元朝军队灭亡南宋后,于1287年成立缅中行省。缅甸蒲甘王朝国王兼任元朝缅中行省的丞相,自辟官属,且财赋不入都省。明朝兴起后,缅甸各王邦部落仍是分裂状态,大多臣服明朝,接受土官封号,成为明朝的“土司”。清朝乾隆年间,清缅战争爆发,最终以缅甸称臣纳贡收场,此战造成东南亚一大变局。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东亚宗藩体系岌岌可危。1885年,在经历三次英缅战争之后,英国将缅甸纳入其在南亚的殖民体系和条约体系,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886年,中英双方在北京订约,第一条规定缅甸对中国仍守十年一贡之制,但是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并没有履行这一规定。1887年10月11日,中英《缅甸条约》签订,清缅宗藩关系正式终结,这也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瓦解的缩影。

——摘编自何瑜、张波《清代中缅宗藩关系述论》

材料三   1950年6月,中国和缅甸建交,但少有往来。朝鲜战争基本结束后,周恩来指出要“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与此同时,朝鲜战争使缅甸决心按照自身价值观而非大国意愿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中缅的关系改善推动了中国与泰国的接触,也推动了缅甸与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关系的改善。同时,缅甸力邀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亚非会议,一系列外事活动让周恩来观察到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看到“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

——摘编自梁志《走向和平共处:中缅关系的改善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代对缅中行省的管理特点并阐述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缅邦交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缅关系加以阐释。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建立后,西藏先后出现蒙、藏贵族之争,准噶尔军攻占拉萨、阿尔布巴叛乱、珠尔默特叛乱等,雍正六年正式设立的驻藏大臣,也有被杀害的。乾隆五十七(1792年),福康安率大军入藏,在藏族人民支持下,将入侵的廓尔喀(尼泊尔)军队全部驱除出境,廓尔喀王请降。乾隆帝曾指示福康安,一定要妥立章程,以改变西藏各项制度废驰,噶伦与地方官员舞弊、擅权的状况。于是,福康安与达赖、班禅及西藏地方官员共同议定了《藏内善后章程》。章程确立了著名的金瓶掣签制度,即由驻藏大臣监督认定每世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废除过去由降神喇嘛指定灵童的办法。章程还规定,驻藏大臣的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监督办理西藏事务;西藏军政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拣选,升迁赏罚也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西藏涉外事务集权于中央,统归驻藏大臣管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乾隆时期颁布《藏内善后章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颁布《藏内善后章程》的历史意义。
2021-02-02更新 | 360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古人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军事实力。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也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东方封贡体制和宗藩观念。

——摘编自赵明畅《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三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指的是国家利益、特别是重大国家利益免受威胁或危害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传统的国家安全除不言而喻的政治安全外,主要是指军事安全。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安全地位上升,因而有人把国家安全表迷为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结合,称之为综合安全。此外,还有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

——摘编自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新国家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所作出的努力,并简要阐述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帝亲政之初,沙俄进犯黑龙江流域。为了实施对东北的有效管理,他亲自巡访东北,康熙皇帝在抵达吉林、黑龙江时,仔细查访边陲军备,奖励农垦,然后又检阅水师,移民实边,设置佐领,又下令在东北建仓储谷,调集人马,筑城驻军,营建水师,他又在军事防务上增制器械。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康熙帝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统领,重新收复失地,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斩断了沙俄伸向黑龙江流域的侵略魔爪,使东北边疆进入和平安定时期。

——摘编自白洪希《康熙皇帝对东北的经略与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应对东北边疆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帝对东北的经略与治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材料三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政权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二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的措施。
(4)结合你的回答过程,请你说明该如何分析材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材料二   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

康熙朝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
雍正朝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
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前中期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及意义。
(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保证军粮供应,明代继承元代的军户制度,政府于驻军所在地分拨田土,兵士屯种自给。军屯组织与卫所制度相适应,因而卫所屯田遍及全国。洪武年间,明政府采取移民屯种的方式,将狭乡人民大量地向宽乡迁移。为了保障边防军粮供给,明政府规定盐商运粮到边地可以换取政府的贩盐执照,然后持盐引到指定的盐场领盐,再到指定的地区贩卖,即“开中之法”。至清代屯田种类繁多,数额很大。特别是在新疆统一后,为戍守需要,从内地调派大批军民到新疆,掀起大规模屯垦戍边的热潮。在天山南北,主要是在北疆地区大办各种屯田。屯田最初以军屯为主,并逐渐发展到民屯、遣屯、旗屯、回屯等多种形式。到1840年,新疆各种屯田共有屯丁11万多人,垦地近300万亩。

——摘编自高德步《中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按计划有序展开,军队也开始逐步推行义务兵役制度。10月,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全部就地集体转业,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脱离军队系统,成为正规国营农场。随着兵团事业的发展,兴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其中包括钢铁、煤炭、建材、机械、水泥、造纸等生产资料工业,门类多达上百个。20世纪60年代初期,兵团奉命在新疆边疆地带建立农牧团场,以完成中央交付的屯垦戍边任务,兵团先后在2000余公里的边境地点建立了58个农牧场团。这些场团分布在新疆9个地区的26个边境县,形成一个纵深达30公里的团场带。在新开辟的绿洲上,兵团在我国较早实行机械化生产和科学种田,建立了大批社会化生产的国有农场。1988年以来,兵团每年拨出一定数额的款项用于扶持生活贫苦的少数民族职工,帮助他们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摘编自李东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演进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新疆地区屯田推行的特点及顺利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代,作为张库(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商道的起点和对蒙俄贸易物资集散地的张家口,商业日渐繁荣。

材料一   张家口为上谷要地,即古长城为关,关上旧有台市,为南北交易之所,凡内地之牛马驼羊多取给于此。贾多山右人,率出口以茶布兑换而归。又有直往恰克图地方交易者,所货物多紫貂、猞猁、银针、海貂、银鼠、灰鼠诸皮以及哈喇明镜、阿敦绸等物。

——(清)秦武域《闻见瓣香录》

材料二   俄国应设领事官各处及张家口、准俄民建造铺房、行栈……张家口无领事而准俄民建造铺房、行栈,他处内地不得援以为例……俄商自俄国贩货,由路陆运入中国内地者,可照旧经过张家口、通州前赴天津,或由天津运往别口及中国内地,并准在以上各处销售。俄商在以上各城、各口及内地置买货物,运送回国者,亦由此路行走。

——摘编自《中俄改订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1881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代张家口商业逐渐繁荣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清代张家口商业逐渐繁荣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2023-02-0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立后,相比起其他方向的边疆,对西北边疆的管治最复杂。康熙年间,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朝终于彻底击溃准噶尔部。1759年,清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之乱,统一天山南北,完成了版图的大一统。1761年,理藩院制定了《回疆则例》,次年设立伊犁将军为全疆最高军政长官。在地方治理上,临近甘肃的地区实行府县制,天山北路实行札萨克制,天山南路实行伯克制。清朝还组织移民入疆,在新疆设置了各种类型的屯垦区,包括兵屯、遣屯、民屯等。西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大幅度提高,伊犁地区“较之以前,富裕数倍,实与内地无异”。到光绪十年(1884),清朝在新疆建省,至此西北地区与中原的一体化完成。

——摘编自陈季君《论中国古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等

材料二   美国独立后的一百多年间,边疆持续往西推进(如下图所示)。伴随着西进的,是一座座新修的工厂、农场、种植园,一条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一个个拔地而起的新城镇。移民在西部开拓荒地,建立居民点,发展农业,他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及日用工业品则完全仰仗东部,到了19世纪中叶,西进运动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工业扩张为中心的全方位变革局面。与此同时,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幸存者被强行赶到更为荒凉的“保留地”。19世纪末,美国边疆已延伸到太平洋沿岸,其扩张野心继续膨胀。19世纪末吞并了夏威夷王国;通过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里夺得古巴、菲律宾;还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与欧美列强争夺亚太地区的利益。

——摘编自丁平《试论美国边疆开发的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治理西北的特点,分析清末新疆建省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9世纪美国的边疆开发。
(3)综合以上材料,说说你对边疆开发的认识。
2022-04-24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清朝建国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代人的努力,使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个盛世。旧史书一般称为“康雍乾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执政之初,面临的是经过多年战争破坏、田野荒芜、百业凋零、民族冲突严峻的局面。……清初疆域的拓展,沿着蒙古、回部、吐蕃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展开的,从而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础。康熙年间对台湾的收复,拉开了清朝经营边疆地区的序幕。……康熙二十二年,清军一举收复台湾。接着在台湾设立府治,驻扎军队,并废止了沿海居民的内迁令,使东南海疆趋于安定。

——根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整理

材料二:“(官场)士气日靡也。部院臣工大率缄默瞻顾,外讬老成慎重之名,内怀持禄养身之念。……间有读书穷理之士,则群指为道学,诽笑诋排,欲禁锢其终身而后已。”

——《清史稿熊赐履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康熙帝执政之初“民族冲突严峻”的表现。以蒙古为例,概述康熙帝是如何经营边疆地区的。
(2)对于康雍乾盛世,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①康雍乾盛世经历了一百三十余年,期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人丁滋生,社会稳定。②传统儒家文化,有着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传统,以辅弼政治而见长。康雍乾一刀隔断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使政治规范丧失了理论来源,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道德建设与政治举措之间的断裂。
对以上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侧重分析①,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康熙帝注重改良政治,调整统治思想,消除满汉矛盾为例进行阐述。侧重分析②,阅读材料二,用一句话提炼概括当时的官场风气。结合所学,从统治政策角度,分析“出现了道德建设与政治举措之间的断裂”的原因。(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2019-11-2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