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2023·贵州·一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因“关中三面距险……雍州山原皆从西北来,西北最多,羌虏据之”,“边陲之戍,用保封疆”,故而西北边疆历来是国家治理的重心。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唐代以各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以西北边疆地区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完善了边疆治理体系;为解决戍边部队的军资粮秣,“凡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虽然汉唐时期对边疆“其地不可耕而食,其民不可臣而畜”看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汲取边疆资源以补国用的传统促使中原王朝与西北诸族广开互市,带动了西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史载当地“禾菽弥望”,“众庶富乐,编户安业”。

——节编自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刍议》

材料二   1871年俄国占领伊犁并意图进一步吞并新疆。左宗棠在1877年《遵旨统筹全局折》中,一方面强调新疆为防卫蒙古诸部以及陕、甘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注重欧洲的国际形势,“虑俄之蚕食其地,于英有所不利,俄方争土耳其,与英相持,我收复旧疆,兵以义动,彼将何以难之?”1879年之后,中俄在新疆问题上主要通过外交途径进行交涉。1884年新疆设立行省,从根本上改变了藩属体系下“分而治之”的行政体制,更便于清廷直接参与新疆地方事务管理。1901年清末新政之后,满洲大臣提出“化除满汉畛域、各族混成一体”,西北边疆逐渐形成与内地行省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节编自李阿慧《“西北藩属”与“东方问题”》

材料三   新中国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之一,为实现政治安边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建国之初组建了“劳武结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赓续了汉唐治理西北边疆注重实用、认可多元、与时俱进的传统。兵团成立初期,新疆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体,时至今日,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地位逐步明晰,新疆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由“末梢”转为“前沿”。

——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当议》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到晚清时期政府对西北边疆治理的主要认识,并说明这一时期西北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西北边疆治理的变化。
2023-02-03更新 | 416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地理测绘工作。康熙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绘制成了《皇舆全览图》;乾隆时期也两次派人到新疆等地测绘,根据新测绘资料,绘制成了《内府皇舆全图》。这些做法表明(     
A.统治者已具备近代国家疆域观念B.边疆危机危及到清朝的统治
C.政府十分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
2023-05-06更新 | 34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五市(南驻信漯周)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1884年之后,清政府一改之前的伯克制、扎萨克制、军府制等行政体制,以“大一统”的理论指导,实行了行省制度。1884年在甘肃和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下设道、府、厅、州、县等行政建制,行政区划日趋完善,中央政府能够施行有效的行政管辖。这一举措(       
A.标志新疆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B.削弱了新疆地区的军事实力
C.成为缓解边疆危机的重要手段D.体现了清末改土归流的成果
2022-04-06更新 | 368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清政府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治理方针,还组织编纂史书。乾隆谕令编撰《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标榜民族平等,反对大汉族主义。此外统治者还以官方修史的形式来辅助处理民族事务。上述举措有利于
A.文化多样性的发展B.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C.打破满洲贵族特权D.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2·江西鹰潭·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康熙五十七年闽浙总督满保奏陈“各省凡往来台湾之人,必令地方官给照,方许渡载。单身游民无照者,不许偷渡。如有犯者,官兵民人,分别严加治罪,船只入官。如有哨船私载者,将该管官一体参奏处分。”此奏经兵部等衙门议覆,得到清廷允准。此举表明
A.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理B.赴台移民开始出现
C.妨碍了两岸居民正常往来交流D.闭关锁国政策加强
2022-04-06更新 | 311次组卷 | 4卷引用:必刷卷05-2022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长城史的开端。长城不仅能够抵御外敌入侵、维护政治稳定,也保障着边疆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长城相配套的关城、城堡,是平时进出长城的通道,为长城周边地区民众提供了聚集交流的通道,发挥着文化对话与交流的纽带作用。在华夏族影响下,游牧民族的农业成分不断增加;他们的游牧技术、冶铸青铜技术等也深刻影响着华夏族。

——摘编自刘争艳《时空视野下的春秋战国长城》

材料二   到清代,长城的军事功能日趋弱化。1645年,清政府在张家口和古北口设章京,并要求“尔等驻防之地,凡外藩各蒙古来贸易者,俱令驻于边口,照常贸易,毋得阻抑”。1693年,清政府又规定:“喜峰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驿站……今每路各设专官,凡蒙古往来事件,应专委办理,以归画一。”1744年,清政府鼓励陕西榆林和延安地区土地相对贫瘠的人民到漠南蒙古耕种谋生,其他地区纷纷效仿。随着内地人民逐渐居住耕种,其“与蒙古错杂而处,历年既久,村落相望,遂与内地郡邑无异”。

——摘编自邓涛《长城是清代民族融合的纽带》

材料三

1935年抗日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广为传唱,其中那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更是极大激发了各界民众的爱国热情。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的提议。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决定。
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2017年9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摘编自刘小兰《〈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战最强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长城功能的变化及其发挥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城极大激发国人爱国热情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确立《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到颁布《国歌法》的历史意义。
2023-08-14更新 | 27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预测卷(一)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清时期,西南土司的承袭方式有两种:一是“赴京告袭”,即土司亲自或遣人赴京请求承袭,其显著特点是将承袭与朝贡结合;二是“就彼冠带”,即土司在地方请求承袭,但土司承袭时需按品秩向中央纳粮。到清康熙时期,“就彼冠带”被正式确立为土司的承袭方式。雍正年间,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变化反映出(     
A.边疆地区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B.西南地区土司权力逐步扩大
C.中央对西南土司的管控不断加强D.西南地区开始实行“编户齐民”政策
2023-05-10更新 | 25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高校招生考试·临考押题密卷历史(B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点出处
从传统的意义来看,所谓“盛世”,包括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权威秩序得以确认和强化,铲除地方割据势力,吏治相对清明;通过对外用兵拓展疆域、巩固边疆,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对清朝的认同感、归附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士人在科举体制内获得对知识、权力的满足,异端情绪逐渐平息;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人口增长,农民生活相对富足。这些条件到乾隆年间都已具备。欧阳哲生《盛世下的忧患—中西关系视角下的康雍乾盛世》
新作物的种植普及为中国明清社会提供了农业革命式的影响,它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了引进新作物的重要性。……增加帝国的财政收入和粮食储备,化解帝国目前面临的危机,而统治者只要多加育种,休养生息即可。罗振嘉《东亚前近代社会的形成探析—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为视角》
清王朝中叶最显著特点是人口急剧增长。乾隆一朝清朝人口大约增长了一倍。嘉庆、道光两朝间,全国人口又从3亿增加到4.2亿。萧一山《清代通史》
明清之际100多年的时间里,来华的西方教士有两三千人,他们足迹遍及内地与边疆,与中国士人进行了广泛的思想交流。中国朝野尤其是士人群体表现了某种开放心态,对深层的科学与宗教思想也表现了相当的包容,士大夫中颇有心仪西学者,他们热切地研习探求舶来的各种学理,并由此而省悟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阙失。陈橹《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及历史影响》
明清时期科技图书的编撰出版无论是规模,还是学科门类,亦或是图书数量,又或者是图书选题的新颖和内容的创新,都是以前难以比拟的。李爽《我国明清科技图书编撰出版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明清时期的中国提炼一个观点,并对所拟观点作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述合理)
2023-08-14更新 | 21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预测卷(四)
2023·吉林·二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识别历史地图,获取历史地图本身具有的,和它背后隐藏的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两点中国疆域的变化。并简要说明中国疆域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中外修建的运河有何不同。
2023-03-03更新 | 245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3中国古代史(非选择题)-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项汇编(统编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662年,康熙皇帝钦批将宁古塔昂邦章京升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作为东北北部的边疆大吏,宁古塔将军负责管辖本地区的驻防官员、兵丁粮饷、调兵出征、开垦荒地,还兼管朝贡、商贾杂税、刑狱缉拿等事务。这说明,宁古塔将军的设置(     
A.防止了沙俄入侵B.强化了边防力量C.体现了因俗而治D.加强了君主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