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材料   帝亲政之初,沙俄进犯黑龙江流域。为了实施对东北的有效管理,他亲自巡访东北,进行调查研究。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抵达吉林、黑龙江时,仔细查访边陲军备,咨询民隐,奖励农垦,然后又检阅水师,视察船厂,移民实边,设置佐领,在吉林至黑龙江地区增设驿站。康熙帝在鼓励垦荒的同时,又下令在东北建仓储谷,调集人马,将外地粮食大批运至东北。他还设置“将军”,筑城驻军,营建水师,造船铸炮。在造船的同时,他又在军事防务上增制器械。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康熙帝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统领,再战雅克萨,重新收复失地,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雅克萨反击战沉重地打击了沙俄侵略势力,斩断了沙俄伸向黑龙江流域的侵略魔爪,使东北边疆进入和平安定时期,为东北各族人民建设和开发边疆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编自白洪希《康熙皇帝对东北的经略与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应对东北边疆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帝对东北的经略与治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概况

时间概况
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乾隆五年(1740参照各省遵旨编纂的本省《通志》及中央档案纂修,确保一统志的官方性。在疆域构建方面,把民族聚居的边疆,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西北、北部、东北)包含在内,强调“中外一家”,正面批判了此前“华夷之辨”下仅以长城以内作为“中国”疆域的观念。
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乾隆五十年(1785主要是因初修后国家诸多边疆统一战争需重新记载,尤其是乾隆中期统一新疆后,“中国”疆域达到极盛。故而,此次修纂以昭示疆域“一统无外之盛”为宗旨,继续塑造“中国”疆域广阔的空间观念。
嘉庆十六年(1811)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疆域版图最终底定,需把各地的建置沿革、职官、户口等一切裁改事宜划一记载。将西北、北部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特别突出东北疆域的地位,追溯清朝统治从兴京、盛京到北京的延续,进而证明清政权的合法性。同时,进一步深化已经形成的疆域一统观念。

——据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以<大清一统志>为中心》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大清一统志》的纂修予以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2-01-19更新 | 243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的天下观念把 “中国”定位为至高无上、至大无外的中心。中国既是地理意义上的“天下中心”,也是文化意义上的“首善之区”。在统治疆域上,历代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区域为核心区域,但同时通过朝贡、羁縻、土司、册封等机制吸纳周边的藩部或属国,天下体系长期呈现为一种中心清晰、边缘模糊的状态,中国的“内部”与“外部”不存在明确的界线。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等

材料二 从 19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中国社会对于世界秩序的认知发生了颠覆性改变。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伴随着中西方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撞击,现代地理学开始在中国得到普及,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学习科目。在晚清知识分子编写的地理教科书中,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得到了新的呈现。首先,其强调中国并非世界之中心,而只是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一国。其次,晚清地理教科书明晰了中国的领土范围和边界:西界“距亚洲之中枢,与英俄两国属地相接”;东界“东隔东海,与日本国相望”;南界“南临南海,接法属之安南,及英属之缅甸,西南隔大山,与英属之印度分界”;北界“自西而北而东北,包中国之三面者,皆俄国之属地也,唯东北部之南境,隔鸭绿江,与朝鲜国相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论证传统中国疆域的治理特征。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传统中国疆域治理与近代中国疆域治理的不同点。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疆域变化的历史意义。
2021-12-24更新 | 299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代,一些大陆人到澎湖建造茅屋,男耕女织,种植黄豆、黍子,还把瓷器运到台湾。明朝中后期,大陆的零散商人活跃于台湾与澎湖各个地方,每年都有十多艘船只把大陆的玛瑙、瓷器、布和盐运往台湾,换回台湾出产的鹿脯和皮、角等,从事两岸间的贸易活动。17世纪以来,大陆人不断进入台湾,大陆客家人还出资兴建水利工程,推动台中与台北水利灌溉系统形成。嘉庆十五年,清政府设官管理农事,推广农业技术,使台湾高山族人“始知置备耕牛、农具,渐通汉人语言”,也学会“烹调饮食”。

——摘编自陶诚《历史上大陆对台湾的开发》


(1)根据材料概括元明清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这一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如突厥、回纥、吐蕃、靺鞨族等迅速发展。唐朝为加强管理先后设安西、北庭都护府,派文成公主入藏通婚,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及医药书籍等,封鞋羯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太宗被草原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唐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形成大唐文化的繁盛气象。

材料二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的观点,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和清初统治者的民族观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和清初统治者采取上述措施的历史作用。
2021-10-12更新 | 157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贵州巡抚赵廷臣升任云贵总督,开云贵督府设置之端,拉开全面治理云南的帷幕。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军占领昆明,平定南明政权;康熙六年(1667年),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为开化府”,并下设永平、东安等八里。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重置绿营兵,形成3标、7镇、6协、7营的军事建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云南总督、巡抚同驻云南府城,确立了云南的督、抚同城体制。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作为云贵总督办理边界事务并建关立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派内阁学士周德润为勘界大臣前往云南,签订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收回部分失地。

——摘编自聂迅《清代滇东南边疆民族地区国家治理的区域演进与历史进程研究》

材料二   19529月,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做出了《关于党对边疆民族聚居区统一领导的决定》,从1953年中期开始,组织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各民族地方人民政府。20世纪50年代初期,昆明军区3.14万名官兵,响应党的号召,参与“屯垦戍边”战略,1952年,中共云南省委组织3000多人的工作队深入边疆民族地区,积极与各阶层人士联系,开展“做好事,交朋友”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批准云南畹町、瑞丽等作为首批边境开放城市,云南边境地区开启了沿边开放的新时期。1991年,瑞丽市边境贸易额达7.5亿元,货物吞吐量超过80万吨,瑞丽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边境贸易口岸。

——摘编自李邦伟《建国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模式的变迁及重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云南边疆地区的措施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边疆治理的特点。
2021-05-13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根据材料及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春秋时代还属于 “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一体)“华夷一体”的认识出发 主张以积极态度治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为使管理规范化,制定《回疆则例》等法规。在地方,东北三省为将军制下的州县、八旗并存制;内外蒙古为盟旗;在新疆多年武力征服下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西藏地区,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在东南,台湾收复后设府隶属福建省。同时清朝统治者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赐爵、满蒙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及意义。
8 . 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是汉族以及诸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一起参与中国国家构建的共同历史成果;中国的疆域,是分别由数十个不同民族世代居住的历史家园共同构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思想中关于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天下的思想,不过是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从先秦时代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而构成天下的主体民族——“华夏自身,就是在中国从部落联合体社会向初期国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由众多的部族和民族通过中原化”“华夏化而共同形成的。

——(日)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材料二   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刑楚、犹,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戒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丰,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清)雍正帝编纂《大义觉迷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华夏”的认识。结合所学,概述先秦时代“华夏”的形成和演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雍正的民族观,结合所学,概述“我朝”使“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的史实,
2021-02-05更新 | 192次组卷 | 6卷引用:【新东方】绍兴高中历史00020
9 . 明清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等活跃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剧烈震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等思想家便超越了仅仅对于一姓王朝兴亡的悲叹,而将问题上升到亡国与亡天下之论的层面,对君主专制展开全面审视。

——摘编自吴保传《论黄宗羲与明清学思想史的转型》

材料二   


材料三   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三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明史》

“昔秦兴土石之功,我朝施恩与喀什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康熙


(1)根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概述黄宗羲等思想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些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2)材料二中,指出图1的作者和图2发生在哪位皇帝期间?并指出他们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影响。
(3)明朝加固长城和清朝不修长城。请任选一观点回答: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明长城主要防御谁?“控守要害”的具体军事措施有哪些?②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处理北部边疆问题的政策和史实。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

宋代明代
地方行政每略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
监察制度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

材料二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清廷中持中国“居天下之中”的看法相当普遍。康熙帝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域,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及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