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中央设立理藩院统管边疆民族事务,派将军、都统等官员监管边疆军事、民政,颁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等法律。蒙古诸部在吸收八旗制度、草原会盟习俗基础上,实行盟旗制度,各旗受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各盟、旗不相统属。统一新疆后,在传统伯克制度基础上,实行政教分离政策,伯克不能世袭,负责当地民政事务。西藏地区,派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并借助宗教领袖教化风俗,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西南边疆实行改土归流,设府厅州县,建立保甲制度。台湾、海南地区实行郡县制度。对于边疆民族上层人士,朝廷常邀请其赴京觐见,旅途费用由朝廷承担,觐见时享受盛大宴赏。政府还鼓励内地人口移居边疆,贷给种子与耕牛;在边地创办学校,发展儒学教育。清朝的边疆治理制度较历代而言最为成熟和完善,体现了清朝治边方略的基本精神,边疆治理也卓有成效。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民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尤为重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的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参议院的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中央设立蒙藏事务局,由其负责边疆事务,如发展蒙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出版蒙藏回文的《白话报》,设立蒙藏专门学校,嘉奖边疆地区爱国上层人士,任命边疆民族地区的官员等。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开发边疆、发展边疆经济与文化的计划,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边疆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份整体规划。

——摘编自孙宏年《民国初年的边疆治理思想与机构演变(19121919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治理举措所体现的治边策略,简析其治边举措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边疆治理呈现的新变化,分析边疆治理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2022-07-07更新 | 281次组卷 | 4卷引用: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2 .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与封建政府对边疆的重视和治理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春秋争霸史主要是齐、晋两国与楚国争夺霸权的历史,这本身就带有华夷之争的性质。……楚国也在北向争霸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同时,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一面,双方也存在密切的和平接触与交流。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秦灭六国,诸夏为一,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九大洲”理论,欲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元朝大一统的成果,不仅表现为版图辽阔,而且表现为对边疆控制的强化。……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选——编自《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   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把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形象地比喻成“滚雪球”。最早是黄河下游的不同部落之间碰撞融合,汇聚成雪球的核心;然后长江流域的部族加入进来……清朝满洲的入主、对新疆的开拓、对西南统治的加强,又为雪球增添了新元素。

——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因地制宜进行管理的表现。
(3)阅读材料三,概括“滚雪球”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说明清朝如何“为雪球增添了新元素”。
(4)结合以上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2022-06-06更新 | 399次组卷 | 6卷引用: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四幅图片分别是我国古代某四个统一王朝的全图。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也是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的建构过程,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因此正如“民族国家”这个合成词所表达的那样,“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

﹣﹣据翟志勇《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

材料三:1939年2月13日,顾颉刚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掀起“中华民族”性质的大讨论,参与其中的著名学者不下十余人。顾颉刚认为,“民族”是“在一个政府之下营共同生活的人”,而中华民族实则就是中华民国的全体国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巩固中华民族理论构建成果的同时,形成“民族平等”的政治话语。但至20世纪80年代,“民族问题”再次成为国家治理的客观问题。曾经参与1939年论辩的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学者们一致认为,该理论“将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把汉族的研究与少数民族的研究结合起来,对中华民族构成的全局和中国的民族问题作了高层次的宏观的新概括”。

(1)依据材料判断四幅地图分别属于哪个朝代?根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前期推动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
(3)简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提出的原因。
2022-05-25更新 | 454次组卷 | 6卷引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名题荟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4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清代官修《明史》载:“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朱以海,即明鲁王)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材料二:江日升在其著作《台湾外纪》中,引“野史”《明季续闻》道:“辛丑,(郑)成功迎(鲁)王归金门,仍奉供给。壬寅(1662)五月初八日成功殆……(十一月)鲁王薨。

注:江日升是为明末将领之后,自幼听闻父亲谈论明郑事迹,康熙年间恩科解元

(1)指出材料一、二中对明鲁王的死因记载的矛盾之处。
(2)针对明鲁王死因,你认为上述两则材料何者可信?或你另有观点?说明理由。

材料三:1959年,明鲁王墓于金门重见天日,出土刻有墓志铭的石碑一块,上刻“监国鲁王讳以海……力图光复,虽末路养晦,而志未尝一日稍懈也……王素有哮疾,壬寅(1662)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等字。

(3)材料三对澄清明鲁王的死因有何价值?从史料的性质和价值的角度简述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例举两项导致历史记载出现“矛盾”的原因,并指出破解这一“矛盾”的方法。
5 . 下列为中国西汉、唐朝、明朝、清朝疆域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
提取历史信息,判断图1、图2、图3、图4所对应的朝代,并简要说明理由。

6 . 材料   帝亲政之初,沙俄进犯黑龙江流域。为了实施对东北的有效管理,他亲自巡访东北,进行调查研究。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抵达吉林、黑龙江时,仔细查访边陲军备,咨询民隐,奖励农垦,然后又检阅水师,视察船厂,移民实边,设置佐领,在吉林至黑龙江地区增设驿站。康熙帝在鼓励垦荒的同时,又下令在东北建仓储谷,调集人马,将外地粮食大批运至东北。他还设置“将军”,筑城驻军,营建水师,造船铸炮。在造船的同时,他又在军事防务上增制器械。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康熙帝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统领,再战雅克萨,重新收复失地,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雅克萨反击战沉重地打击了沙俄侵略势力,斩断了沙俄伸向黑龙江流域的侵略魔爪,使东北边疆进入和平安定时期,为东北各族人民建设和开发边疆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编自白洪希《康熙皇帝对东北的经略与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应对东北边疆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帝对东北的经略与治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概况

时间概况
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乾隆五年(1740参照各省遵旨编纂的本省《通志》及中央档案纂修,确保一统志的官方性。在疆域构建方面,把民族聚居的边疆,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西北、北部、东北)包含在内,强调“中外一家”,正面批判了此前“华夷之辨”下仅以长城以内作为“中国”疆域的观念。
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乾隆五十年(1785主要是因初修后国家诸多边疆统一战争需重新记载,尤其是乾隆中期统一新疆后,“中国”疆域达到极盛。故而,此次修纂以昭示疆域“一统无外之盛”为宗旨,继续塑造“中国”疆域广阔的空间观念。
嘉庆十六年(1811)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疆域版图最终底定,需把各地的建置沿革、职官、户口等一切裁改事宜划一记载。将西北、北部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特别突出东北疆域的地位,追溯清朝统治从兴京、盛京到北京的延续,进而证明清政权的合法性。同时,进一步深化已经形成的疆域一统观念。

——据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以<大清一统志>为中心》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大清一统志》的纂修予以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2-01-19更新 | 244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0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配套练习·解析)-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新教材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在南部边疆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中国古代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明完善,到清朝形成了完整体系。清代的边疆政策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历史上的羁縻政策、和亲政策到清代军府制、盟旗制、满蒙联姻等政策措施。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经营,清代的边疆地区包括了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这些地区在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俗等方面各具特色,使得清代边疆政策具有多样性。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边疆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政策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如突厥、回纥、吐蕃、靺鞨族等迅速发展。唐朝为加强管理先后设安西、北庭都护府,派文成公主入藏通婚,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及医药书籍等,封鞋羯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太宗被草原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唐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形成大唐文化的繁盛气象。

材料二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的观点,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和清初统治者的民族观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和清初统治者采取上述措施的历史作用。
2021-10-12更新 | 162次组卷 | 16卷引用: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基础过关练)
10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材料三   1015世纪,在我国西北到东北的广大地区,先后建立了“辽”“西夏”和“金”三个民族政权。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本民族文化的需要,它们都在汉字的影响下,创制了本民族的汉字系文字。

——摘编自王锋著《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

材料四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新的管理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

——整理自2011年全国文综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其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管理蒙古族地区事务采取的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