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农民起义与闭关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时间人口数量(亿)耕地面积(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1.84约4902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2.86约5071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3.34约52602.36
1851年(咸丰元年)4.32约50421.75
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023-12-20更新 | 165次组卷 | 52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明朝后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自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口通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篇》

材料二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摘编自《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统治者“宰相既罢"之后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的名称。结合所学,概述该机构不能完全取代宰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行海禁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
4 . 下表为清朝前期对外政策演变简表。由此可推知,此时
时间事件
1685年清廷在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增设榷关。
1755年“英人请收泊定海,将货物运至宁波,(清廷)亦许之。”
1757年清廷下谕,“自以驱(外商)归粤海为宜。明年应专令在粤。”
1792年英人马戛尔尼来华,乾隆帝对其改良通商之请,一概驳斥不准。
1810年英国派遣阿姆哈斯来华,未得觐见清廷皇帝。

A.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废止B.东南沿海潜在危机日益加重
C.中外经济交流完全中断D.中国开始受到外来侵略威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乾隆帝在回复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要求时提到:“向来西洋各国及尔国夷商赴天朝贸易,悉于澳门互市,历久相沿,己非一日。……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循所请……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该回复反映出
A.清朝拒绝与英国通商贸易B.清朝拒绝给予英国优惠待遇
C.清朝对外充满天朝上国心态D.清朝反对另外开特例给英国
6 . 清朝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决定。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涉,一切命令、文书都由十三行转达。这一规定
A.适应了西方开拓中国市场的需求B.放宽民间船只出海贸易的限制
C.严格约束外商在广州活动与贸易D.导致中国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7 . 明代在江浙、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厉行“海禁”。明代有史料记载:禁令之下,“漳闽之人与‘蕃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频繁的中外贸易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8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旨规定:“(浙江)此地向非洋船聚集之所,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此规定
A.旨在防止西方殖民者骚扰B.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C.表明海禁政策已趋向放松D.禁绝了中国商人的对外交往
9 . “这一政策的长期化与制度化以牺牲新兴经济利益来服从传统政治利益的保守发展取向,是对正在兴旺发展的民间海上商业力量的毁灭性打击,是进一步退三步的做法。”材料意在批评明朝政府(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加强君主专制
C.保护小农经济D.限制对外贸易
10 . 下表所示为清代前中期沿海、长江、运河诸关关税及其在全国关税总额中的比重。据表可知,清代前期
分类康熙中叶雍正初年乾隆中叶嘉庆中叶
全国关税总额(万两)122.0151.5459.6488.9
沿海诸关:税额(万两)
占总额(%)
18.2
14.9%
23.5
13.4%
106.4
23.2%
188.6
38.6%
长江诸关:税额(万两)
占总额(%)
37.3
30.6%
48.7
32.1%
114.6
24.9%
134.7
27.6%
运河诸关:税额(万两)
占总额(%)
61.6
50.5%
61.4
40.6%
150.5
32.8%
140.0
28.6%
三者合计:税额(万两)
占总额(%)
117.1
96.0%
133.6
88.2%
371.5
80.8%
463.3
94.8%

A.关税成为国家主要税源B.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下降
C.海外贸易呈发展的趋势D.重农抑商政策日渐松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