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并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前期还规定开市和散市的时间,即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没前七刻击钮三百下,散市。

——摘编自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摘编自《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所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门德尔斯1969年首次提出原始工业化理论,1972年将其扩展为“主要分布在农村中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伴随着乡村经济的空间组织的变化”。中国明清江南工业是“超轻结构”,纺织业是明清江南工业中最大的部门,在对整个江南地区棉布产量的估算中,“明后期江南的棉布产量为5,000万匹,清中期为10,000万匹”。斜身式花机的出现大大改进了织机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工人操作的精确度,发展了纹络花样等工艺,此外棉布的染色技术也有提高。在棉纺织业中最重要的分工为织和纺两大工序的分离,手工业生产与农业的分离,家庭内部的分工。江南的松江、苏州、无锡发展为棉纺织基地。

——摘编自李伯重的《江南的近代化》

材料二: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材料三: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早期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2023-03-23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浙江湖州已经“公私仰给,唯蚕务是赖”“湖扩已半为桑田”;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隆庆初年,明朝政府部分开放“海禁”;万历二十二年,正式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明朝中后期,民间海外贸易一度活跃,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商品的流通范围,货币流通开始以白银为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并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拼地可改种棉花、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将扎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径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贛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二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核心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明清儒学发展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价值。
2022-08-2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6 . 商品经济新的繁荣

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兴的欧洲强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无一例外地都处于贸易逆差之中,而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顺差之中。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是贸易各方生产水平、经济实力的体现。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

吴承明关于1570-1649年抵达马尼拉之中国商船数量与运回白银数量统计表

年代船只数输入白银(万两)
1570-15797528.5
1580-158923488.9
1590-159918570.3
1600-1609274104.1
1610-1619273103.7
1620-162923790.1
1630-1639368139.8
1640-164918168.8
吴承明《市场,近现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概括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的主要特点,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解释“丝—银”现象,并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其带来的影响。
2022-03-25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2-06-23更新 | 746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8 .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具有 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各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材料二  徐光启(15621633)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与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奠定了我国近代数学的基础。其著作《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该书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然而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知识分子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意见,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重视。

材料三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和源远流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022-03-03更新 | 67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银大量内流之际,正值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世界各国陆续被卷入世界市场。此时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发现了丰富的银矿,仅秘鲁的波多西一地年产白银已达20余万公斤。……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以及其它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极好的声誉和销路。几乎同一时期,明朝部分开放了海禁,私人出海贸易部分获得了合法的身份。

材料二   白银的大量内流使中国货币实现了白银化,确立了银本位制。白银所代表的不是权力,而是商品、货币本身的价值,在交换中可以公平地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这是商品经济得以长足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白银是一种世界货币,银本位制为进一步开展海外贸易、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提供了可能。

——以上材料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白银内流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白银内流的影响。
2022-02-13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均栏瓦含,热闲异常。皇城正南门(宣德门)南去的大道叫做御街,两边称御廊,准许商人买卖交易。御街南去过州桥,直至朱権门,两边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商店夜市直到三更。自州桥东转为东大街,经相国寺前门至宋门,有鱼市、肉市、金银潹器铺等。自州桥西转为西大街,有珠玉铺、鲜果行等等。皇城外东南方向的十字街一带,铺席热闲,附近的潘楼街是大商人云集的场所。珍珠、匹帛、香药等铺席,“屋宇雄壮,门面广岡,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职人闻见。”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中莲花棚、牡丹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些瓦子中除做戏演出外,还有卖茶、卖画、卖故衣、卖饭以及算卦、赌博等等。

——摘编自《简明宋史》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委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耔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楓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鈷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出现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