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材料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他年轻时沉迷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格竹而未得至理,便从此抛弃了格物之法。后王阳明在绍兴筑书舍,与佛、道人士讲论禅机、道法之事,研读佛老之书。作为明朝官员的他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在贵阳书院,他开始向诸生宣讲“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学”在当时产生极大的影响,其弟子王良将“致良知”具体化为百姓日用之道,一生倾心平民教育,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泰州学派。

﹣﹣﹣﹣摘编自荣真《文史中国•大明流煌》


(1)根据材料,概括王阳明“心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阳明的思想。
2021-08-25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指出:“顾炎武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他脚踩着的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制的社会,背靠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强大的传统文化;而当时他的主体意识已初步觉醒,是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传统的突破,有明显的进步意义。”由此可见,该学者(     
A.肯定了顾炎武思想的进步性B.认为顾炎武受西方启蒙理念影响
C.否定了顾炎武思想的两面性D.强调了顾炎武深受传统观念束缚
3 .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些思想实质是(     
A.资产阶级思想的呈现B.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
C.孔孟学说的完全否定D.儒家思想批判和继承
2024-02-1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二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2)有学者指出,明末儒学呈现“承古而萌新”的特点。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加以说明。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已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
2023-10-1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了法庭。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为天下计,(利)[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依据材料一,请你为被告秦始皇写一份辩词或为原告秦朝人民写一份诉状。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历史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三大家之一,他在史学方面的建树,反映和促进了这一时期史学的嬗变与转型。顾炎武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即对普通劳动者历史作用的认识。顾炎武认为天子一位,君主只是一个爵位,是人民推举而来的,没有绝对的贵胄,君主要重视人民。在认识论上,顾炎武正确论证了感性理性的关系。他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摘编自金海峰《浅析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

材料二

伏尔泰提出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史观。从而把人类精神的进步放在应有的位置。伏尔泰的史学观批判地继承了笛卡尔建立在逻辑推理基础上的唯理主义。伏尔泰举起理性主义大旗,并使理性主义成为他的文化史观萌生的哲学基础。此外,在《风俗论》中,伏尔泰进一步把视野投向整个世界,勾勒了作为整体的世界范围内的人类生活图景。

——摘编自刘明《伏尔泰理性主义史学思想管窥——路易十四时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与顾炎武史学观念的最大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和伏尔泰史学思想具有相似性的原因,据顾炎武和伏尔泰的史学思想,简析史学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
2022-07-0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王阳明主张:“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其意在(     
A.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B.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提倡平等和叛逆精神D.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9 . “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1724-1777年)的话反映了(     
A.统治者利用理学加强控制B.当时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
C.清政府实行了残酷的刑罚D.理学压制人性的实际状况
10 . 《明夷待访录》指出,历代王朝公私不分,权利义务不平,没有公法可言。因此黄宗羲反对“一家之法”“非法之法”,主张“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材料体现出黄宗羲
A.勾画了未来社会政治框架B.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
C.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D.主张分权制衡的先进理念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