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因此,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义”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 ......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摘编自叶自成《华夏主义: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   朱熹著 《四书集注》,加入了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 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 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 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摘编自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七册)

材料三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的变化。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基础。他的思想具有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摘编自肖国华《李赞的“儒学情结”——李贽的民本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对于人际交往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文化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3)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在融合、创新和发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说明。
2 . 有思想家曾言:“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下列思想同属于这一思想家的是(     
A.强调格物致知B.主张知行合一
C.重视经世致用D.提倡个性自由
2024-01-1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精神的觉醒是春秋战国历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国春秋时期士阶层已经兴起,孔子曾周游列国,孟子则“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战国各国君主一般都不拒绝纵横之士的游说,并且贵胄达官养士成风。这些都是可以引发人的潜力的外在环境。再则,尖锐复杂的斗争引起社会的激烈震荡,曾经为人们所信守的、似乎十分淳朴可爱的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变得荒谬和腐朽……社会变动中的巨大而深刻的矛盾渗入人的心中,打破了先前的精神的稳定平衡状态,变成了人不得不加以思考的内容。这又可以说是能够引发人的潜力的内在条件。

——摘编自刘家和《论古代的人类精神觉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人类精神觉醒的原因。

材料二   在明清易代的外部刺激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由下,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在明清之际发生了一系列蜕变,新的思想因素出现了。明清之际的学者更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王夫之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提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观点。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体现明清之际新思想因素出现的主张。

材料三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打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过去,人们多以甲午战争当中和甲午战争之后各地民众的反抗斗争来描述这种觉醒,其实并不准确。民众的反抗,主要体现了一种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其中愤激的感情色彩居多……在社会历史现象中,“觉醒”一词并不归结于愤激,其准确涵义应在于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觉醒的特点。
4 . 有学者认为:“秦以后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朝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A.注重考查诗赋B.打破门第限制C.采用八股取士D.自由发挥见解
6 .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启蒙思想的产生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20-11-1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五代时期的冯道,身居高位,历仕四朝十君。明后期的李贽倍加称赞,称其为“吏隐”,能将百姓之存亡置于君主和自身的荣辱之上,在保身的同时又使百姓免遭涂炭之苦。但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认为李贽奖掖冯道是故为“奇诡”之言,危害世风,无异于洪水猛兽。他们在冯道评价上的对立主要是由于(     
A.时代环境的变化B.学术水平的不同C.阶级立场的对立D.占有史料的差异
2024-01-31更新 | 2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并为部分士大夫所接受,实用之学勃兴。这一时期士大夫接受西学的主要原因是
A.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B.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D.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2021-02-05更新 | 53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李贽主张“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并公开招收女弟子。李贽这样
A.改变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B.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思想
C.挣脱了当时思想束缚和偏见D.体现了其向世俗观念挑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

材料三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语类》卷十三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的认识与夏商时期人们的认识相比有何变化?从孔子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孟子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得民”?
(3)材料中朱熹所谓的“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这一思想有何消极影响?
(4)上述材料反映了黄宗羲的什么思想?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020-11-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