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清人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看到了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性B.批判了清政府刑罚吏治的严酷
C.肯定宋明理学维护了清朝统治D.主张日常生活应遵循理学观念
2 .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B.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C.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D.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2019-10-25更新 | 524次组卷 | 33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水平测试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明清之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活跃时期,涌现出一些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他们的反思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继春秋战国之后出现的第二个思想活跃期
B.冲击了传统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C.对近代民主共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D.跳出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
4 . 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
2023-05-1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三)历史试题
5 .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2023-09-1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历史试题(八)
6 . 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并围绕君权的监督与制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很有力度的反思,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以宰相而摄天子”“公其是非于学校”等主张。据此可知,黄宗羲(  )
A.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否定君权至上
C.具有民主启蒙思想D.主张实行法治
2024-03-17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性考试模拟(四)历史试题
7 . 宋明一位理学家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这位理学家
A.为“理”生万物提供了依据B.是心学的开创者
C.编辑《四书》成为理学经典D.确定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2021-11-04更新 | 21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A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种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种主张“无为而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三种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

——摘编自普通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1)指出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分别属于哪一学派?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
9 . 对农工商关系的处理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
(1)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方式出现的重大进步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何种经济模式?以秦国为代表,这一时期统治者对待农工商之间关系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2)宋朝的统治者实行重农不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的手工工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这一时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就农商关系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就“农工商关系的处理”谈谈你的认识。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垄断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士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由于士的活动能量相当可观,各国有权势的大臣都培植学派,为自己制造舆论。当时的名人,诸如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秦国的文信侯吕不韦等,门下食客动辄几千人。这些食客各为其主,出谋划策,奔走游说,著书立说,形成相互诘难、辩论的百家争鸣局面。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他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因良知会被人欲遮蔽,所以必须下一番“致”的功夫去掉人欲,才能恢复良知本性。因此,他要求人们努力从事道德修养。

——张岂之《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的主张,并简述其影响。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