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强调“内外合一”“知行合一”。他以“心理合一”变“摄理入心”为“从心求理”,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以“物我合一”变“以吾心求物理”为“推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据此可知,“致良知”学说(     
A.推动了理学价值追求的转变B.导致了理学思维方法的变革
C.改变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D.实现了理学求理路径的转型
2022-07-23更新 | 981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保温卷(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末明代开国者对贸易、职业活动、地理迁移强加的严格限制,大大减缓了中国境内贸易的发展。但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帝国开始了比前次转型幅度更大的第二次商业革命。商业化扩散至地方乡村社会的情况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首次出现大量中国农业家庭将自有之相当比例的农产品售出……跨区域的贸易也开始包括了主食作物,与其他单位价格较低的项目,如棉花、谷物、豆类、植物油等。

——罗威廉《大清:最后的中华帝国》

材料二   在明清之际学风开始发生变化。人们既不满意“心学”的束书不观,也不满意“理学”偏离实际的空谈义理。作为替代物,一方面,关心社会现实的观念得到复兴;另一方面,回到经典,即经以求道的实证性“经学”倾向也开始出现,成为乾嘉考据学的向导。此外,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西学”东浙中国,出现了像利玛窦那样的融会基督教和儒教的杰出人物。

——林甘泉张海鹏《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大大减缓中国境内贸易发展”的政策因素。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第二次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领域的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视角,分析黄宗羲“关心社会现实”的经济主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124次组卷 | 66卷引用:2021年湖南历史高考变式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文人结社风气浓厚,隆庆、万历时期的文人社团达到了41例,天启至崇祯前期更是达到了68例。明初文人社团人数通常在10人左右,明代中后期则有数十甚至上百人,复社成员人数达到三千多人,势力覆盖大江南北。兴起之初的文社,主要活动是精研八股、选文刻书,以便在科考场上脱颖而出。明代末年朝内政要“援社为重”,朝外社团则“丐党为荣”。复社士人以东林党后继为已任,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摘编自张涛《明清之际文人社团发展的历史转向》等

材料二   中国近代社团文化缘起于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提出“合群救国”“合力求.知”的思想主张,得到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新绅士的响应,从京师到地方组织起来了数十个学会。其中有以政治活动为主体的学会,如强学会、保国会;也有以讲求知识与学术为旨趣的学会,如上海的务农会、地图公会、浙江的化学公会,主要是仿效西方学会的范式,研究专门知识或新学,力图在知识与技术方面,促进社会进步;还有以社会改良风俗为主的学会,如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戊戌时期的学会一般都有公开的章程,明确规定其宗旨、活动内容、会员入会条件、会务管理制度等。上海强学会章程里规定学会要举办的各项事务,“每事各有详细章程,举办以后,随时集议”。各学会都设有会务管理和办事的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采取选举形式产生。

——摘编自彭平一、曾杰《论戊戌学会的现代社团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文人社团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的学会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5 .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王夫之提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者,理之依也”。上述思想
A.受到了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B.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C.体现了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D.反映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兴起
6 . 黄宗羲认为,将来只有再立宰相,正名定义,把宰相来做政府领袖,不要由皇帝亲揽大权;顾炎武认为,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之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总而言之,地方政治干得好,天下就太平。地方政治干不好,天下就大乱。两者都
A.主张通过宰相制度正君心B.是对明朝政治制度的反思
C.认识到地方治理的重要性D.指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
2020-04-17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常德市高三模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
7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由此可知黄宗羲的主张
A.反对以农为本B.具有“承古萌新”的一面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是对传统儒学彻底否定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文化的优点,到底在哪里呢?

(一)我们的文化,最为廓然而大公。我们是以世界大同为主义的。我们的终极目的,在 于平天下,治国只是中间的一个阶段,也可说是平天下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对于人家,总是尽诱掖提携之责,从没有压迫榨取之事。人家自然愿意和我们亲近,都归向我们来。

(二)我们最崇尚德化,而鄙薄以力服人。所以最注重道德伦理。政治管束的力量,虽较 松懈,社会团结的力量,却极坚强。所以基础极为稳固。

(三)从智识方面论:我们最普遍的观念为易,我们大家所公认为最适当的手段是中庸。 我们不论什么人,从没有认环境为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们最不固执。

——摘编自吕思勉《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1935年版)


结合中国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也可自拟论题),得出结论。(要 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故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与哪一思想家相近(        )
A.朱熹B.李贽C.王阳明D.黄宗羲
2020-01-1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10 . 梁启超曾说:“炎武(顾炎武)所以能当一代开派宗师之名者何在?则在其能建设其研究方法而已”,并称之为“科学的研究方法”。由此可推知,梁启超
A.倡导“众治”的启蒙精神B.主张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
C.赞扬炎武开考据学之先河D.宣扬顾炎武的反专制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