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
(2)请证明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
2 . 明末清初不少思想家主张“勿事空言”,注重“事功”实践。如顾炎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任。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据此可知,这些思想家(     
A.倡导经世致用B.承袭陆王心学C.抨击君主专制D.提倡个性自由
2024-05-13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明清之际,学风开始发生变化,人们既不满意“心学”的束书不观,也不满意“理学”偏离实际的空谈义理。这一变化(     
A.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B.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儒学的反思
C.批判了传统儒学义利观D.体现了民众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2023-11-08更新 | 206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4届高三一诊历史试题
4 . 某位思想家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该思想家的上述主张是(     
A.强调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B.带有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
C.蕴含着格物致知的实践论D.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14—18世纪中外文化发展简表

时间中国外国
14—16世纪王实甫创作《西厢记》,表现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心声。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彼特拉克撰写抒情诗集《歌集》,直言不讳地抨击教会,被视为“人文主义之父”。
哥白尼完成《天体运行论》,系统介绍“太阳中心说”。
17—18世纪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
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曹雪芹的《红楼梦》将古典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哈姆雷特》精心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形象。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
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对封建社会制度、道德、宗教等展开无情批判。

——据陈文海、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太租认为:“王者以武功克定,终用文德致治”。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熙宁兴学”的教育改革,他认为培养人才应“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教学内容“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儒家经学是“经事物”之学而非空谈“性理”之学;他创立律学,复办中央的医学,提倡州县的医学;主持修撰《三经新义》颁布于官学,成为官定的统一教材;王安石主政期间,科举考试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考试取消诗赋,废止贴经、墨义等死板的考试方式。取人才之道,要“阿以行”以“审知其德”,“问以言”以“市知其才”,“得其言行,则试之以事”。在兴学期间,扩充中央官学、普设地方官学,以抑制高、中级私学的发展。

材料二 明初,明太祖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学校教育以程朱理学为准绳,非五经、四书不读,明成祖颁布《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书。学校教育分为中央国学、地方儒学及社学三级,中央国学即国子监,负责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与科举制度并行;地方儒学与学校体制接轨,既是国家养士选才政策的扩充,又承担着教化风俗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表率作用。明代实行学校与科举交错的取士政策,“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朝廷选官向科举侧重通过科举进身,要比从学校贡举得官优越得多。明中叶之后,国学中的监生全都以科举为目标,使学校成了专门讲习时艺的科举演练之所,学校不是只为国家输送人才的最高教育机构,而是储才以应科举的临时阶梯,学校教育出现衰弊之象。当时,书院讲学开始勃兴,自由讲学与政治清议相结合,鼓励学生自由钻研学问,不为科举,书院成为学者昌明学术之地是新思想、新学术的孕育和诞生之地。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宋朝、明初教育政策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明初教育体制相比较,说明明朝中叶以后的书院教育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1-10-2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7 . 1600年宣传“宇宙无限论”的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判死刑;同时期,李贽被明神宗御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迫害致死。这两人被时人视为“异端”,是因为他们
A.誓死捍卫真理和自己的信仰B.抨击封建道德主张发展个性
C.挑战统治思想威胁社会秩序D.否定现存秩序宣传民主思想
2021-09-24更新 | 483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贽(1527-1602年),明朝进步思想家,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他认为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的政治理想,他指斥当权者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并希望“有一个半个怜才者”出现,使“大力大贤”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杀生图报,不肯忘恩”。但最终李贽不管是在思想与还是在人生道路上,都是在悲剧中结束。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贽的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2021-09-1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三诊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