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所示政治制度是哪一朝代开创的。图2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指出三省的的主要职能?
(2)观察材料二《元朝形势图》,指出元朝疆域的特点,并说出元朝为巩固疆域的大一统进行的制度创新。简析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其反映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产生这些思想的时代背景。
2022-12-2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翻译出版的《人身图说》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近代解剖学著作。然而,人体解剖并未在当时的中国医学界流传,反倒是进入了画家笔下,如清代扬州八怪罗聘的《鬼趣图》里就用《人身图说》中的骨骼图来画鬼。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开始接受西方科学技术B.形成了中西艺术的交融
C.美术界焕发了新的生机D.对自然科学认识的落后
2023-07-27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经典等为实用内容。国子监是中央官学,其文化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及本朝律令等。明代北京国子监的藏书,除字贴外、有藏书54种,其中各朝所颁的8种、儒学著作18种,子书6种,史书22种,没有一部属于算术类。府、州、县、卫的教育内容,大致与国子监相似。社学教学内容有《小学》《孝经》《论语》《春秋》等及皇帝圣渝,还有简单的书算课程。私塾里的启蒙教材仍然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很少有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摘编自牛翠萍《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材料二     1895年春,严复发表《论世变之亟》,文章指出中国要图强,更重要的是要"治本",即引进西学以教育民众。1896年,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阐述兴办近代教育对救国图强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方今万国“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教育救国主张已成甲午之后朝野上下许多人的共识。《辛丑条约》答订后,帝国主义国家鉴于以武力不能征服中国,打着“扶雄中国之文明,少仁尊爱主义”的名义,通过教会纷纷在华创办学校。实际上是“代利炮坚船之用”。教育救国论者强调兴办教育更重要的是“今我同胞欲纳吾种族而跻于优胜不败之地,以与欧美民族相颉颃而超越之”。

——摘编自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第一卷)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得到并通重视。1955年,国家将现代标准汉语的名称定为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写入宪法。1956年,国务院颁布     《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向全国推广普通话,200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2021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95%以上的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中华民族几千年书同字、语同音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推广普通话的角度指出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教兴国的认识。
2023-02-1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图片中的中国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上述图片中选取三幅相互关联的图片并提炼出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图片名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 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
A.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B.政府极力宣扬封建正统观念
C.传统文化阻碍了新经济方式产生D.主流价值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2021-11-28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河东、平邑、费县四县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元朝形势图                      图二 明朝形势图

材料二   观点①:明代的中国,从元代脱身以后,其实并未出现新的活力,反而自囿于空洞的天朝大国框架,一味保守中国文化,并且基于防御的心态,一切定于一尊。……晚明时期,显得停滞而无生气。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整理

观点②:晚明的大变局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而是有世界背景的,或者说是在世界潮流激荡下逐渐显现……一个启蒙时代来临了。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元、明两代对北部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其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主张,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释:选择观点①的用明代政治经济的史实说明之;选择观点②则用明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说明之。
2022-03-18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实验班)历史试题
7 .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亚运会是亚洲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也是亚洲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盛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运会的第一个阶段大致从1951年第1届至1970年第6届。这几届亚运会由于处在亚洲政治环境动荡困难时期,以致参与国数量有限,基础设施薄弱,比赛项目稀少,竞技水平不高,因此可以看作是亚运会的初级阶段。

——陈庆伟《亚运会历史发展各阶段与政治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北京亚运会筹备于中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上世纪80年代,举办于中国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也是改革开放第二阶段的谋划之年的1990年。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北京亚运会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首都举办的第一个综合型国际性体育赛事。

——李玉文《北京亚运会的历史贡献及其影响》

材料三   杭州亚运会核心图形主题为“润泽”,灵感源于杭州极具代表性的本土文化元素——丝绸。杭州自古以来有“人间天堂、丝绸之府”之美誉,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核心图形的设计通过融传统现代于一体的艺术手法,以动静结合的态势,展现了丝绸飘逸舒展、温润细腻、挥洒灵动的特性,体现了“温润万方、泽被天下”的气韵与胸襟,寓意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在杭州欢聚,亚洲多彩体育文化通过杭州亚运会的舞台交流互鉴。

——2022年杭州亚运会官方网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亚洲政治环境动荡困难”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重要的历史时刻”的含义。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有两种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中国古代史上浙江在丝绸方面的杰出贡献。②明清时期,浙江两大思想家在认识论与实践论命题方面的基本治学主张。
2022-05-31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义乌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份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明清时期是中华文明逐渐转型嬗变时期。下列各项中的四个关键词均属明清时期的是
A.锦衣卫、会馆、“众治”、《杏园雅集图》
B.军机处、市署、《宋论》、风力水车
C.乌里雅苏台、粉彩瓷、“致良知”、红山宫
D.紫禁城、广州十三行、《时务报》《旌德县志》
2022-05-28更新 | 461次组卷 | 8卷引用:浙江省2022届高三5月第三次选考科目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AB
重要文化成就1.贾思勰《齐民要术》
2.顾恺之《洛神赋图》
3.洛阳龙门石窟
4.范缜《神灭论》
5.民歌《木兰诗》
6.陶渊明《桃花源记》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曹雪芹《红楼梦》
3.徐光启《农政全书》
4.李时珍《本草纲目》
5.利玛窦《坤舆外国全图》
6.京剧形成

材料二   A时期的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了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A是中国古代哪个历史时期,并说明A时期的总体阶段特征,结合秦朝的统一说明B时期疆域奠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庆之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举4例,分别说明B时期文化方面的时代特征。
2022-03-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乳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明清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等活跃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剧烈震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等思想家便超越了仅仅对于一姓王朝兴亡的悲叹,而将问题上升到亡国与亡天下之论的层面,对君主专制展开全面审视。

——摘编自吴保传《论黄宗羲与明清学思想史的转型》

材料二   


材料三   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三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明史》

“昔秦兴土石之功,我朝施恩与喀什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康熙


(1)根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概述黄宗羲等思想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些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2)材料二中,指出图1的作者和图2发生在哪位皇帝期间?并指出他们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影响。
(3)明朝加固长城和清朝不修长城。请任选一观点回答: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明长城主要防御谁?“控守要害”的具体军事措施有哪些?②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处理北部边疆问题的政策和史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