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近现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有人认为洋务新政为戊戌变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又有人根据李鸿章在创办上海织布局时,不准华商另行设局和洋务派反对戊戌变法等作为依据,认为洋务新政不利于戊戌变法的发展。请结合戊戌变法的社会条件对上述看法加以说明。
2024-03-27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档案馆珍藏的茂新、福新面粉公司的商标(照片)。


材料二: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创办于1903年,1910年开始使用“兵船牌”商标。为了进一步扩大面粉生产的规模,荣氏兄弟于1913年在上海成立了福新面粉公司,同时继续使用市场信誉极佳的“兵船牌”商标。到1920年,荣氏已在无锡、上海、汉口、济南等地开设了12家面粉厂,其产品主要使用“兵船牌”商标。1923年5月,茂新面粉厂率先向商标局申请商标注册。

——根据上海市档案馆倪红的材料整理

材料三:为抓住时机,扩大生产,荣氏兄弟向英国购买钢磨,改进生产设备,扩大了工厂的生产能力。同时,他们注意提高面粉质量,不收潮麦、坏麦,凡购进的小麦都要经过人工挑拣,而且包装美观。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荣氏企业还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

——根据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等整理


(1)说说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2024-03-2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43年毛泽东说:“我们的军队既不要国民党发饷,也不要边区政府发饷,也不要老百姓发饷,完全由军队自己供给……。”这主要得益于(     
A.战争的俘获B.减租减息运动
C.大生产运动D.土地革命
2024-03-2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30年代,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危机迭起。对于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用“走向战争”四个字高度概括。他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指出:20世纪30年代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关于危机,也有学者解释:大危机英文叫Great Depression,它含有危险(Danger)和机遇(Opportunity)的两重内涵。


试以“风云变幻的20世纪30年代”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2024-03-2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按照提示填写表格
主题主要阶段重要事实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____
(填写事件名称)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
____政体。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5年,袁世凯走上帝制之路,蔡锷等人发起③____,讨伐袁世凯。
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以荣氏兄弟开办的面粉厂为代表的中国
____得到迅速发展。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⑤《____》,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五四运动
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1919年,⑥____的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1921年,⑦____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中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____正式形成。

2024-03-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6 . 民国初年,社会习俗逐渐开始变化,其中最能体现平等观念的是(     
A.改称谓B.废跪拜C.剪辫子D.易服饰
2024-03-0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7 . 制作历史图示,可以更直观有效地学习历史。

1.下图是各种器物开始在人类生活中出现的过程,对照历史发展,图中(丁)最可能出现在(     
A.夏代B.商朝C.西周D.东周
2.下面是12世纪中国多民族政权并立图,其中南宋位于(     
A.①B.②C.③D.④
3.下列示意图描述的是(     
A.陆路丝绸之路B.佛教传播路线
C.海上丝绸之路D.哥伦布航海路线
4.下侧所示的重大军事行动,标志着(     
A.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B.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
C.淮海战役结束D.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5.下面为毛泽东参加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时所登记的信息。据此推断,此次会议应当是(     
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C.中共七大D.中共八大
6.观察下侧年代尺,回答问题:

(1)时间点A和D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北京在时间点B遭遇了哪场浩劫?此外,北京还在哪场战争中遭受被侵占的灾难?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时间点C与时间点E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时间点E与F发生的史实,它们的相同目的是什么?
(4)从示意图可看出,由A-F这段历史时期,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两个主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2024-02-2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奥运会与中国“回响”。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文简称“奥运会”)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

材料一:《中国运动大会之先声》(中国首届全运会通告)(下图):……世界日趋于竞争而国民苟安于文弱,其不为天演所淘汰者几希。今年以来吾国始知讲求体育,尚未能几与未进,按泰西各国(注:泛指西方国家)每四年必举行万国运动大会(注:当时中国人对于奥运会的称呼),各国均派代表与赛,惟(唯)中国未与其列,可耻孰甚!试问中国何时能派代表万国运动大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

——1910年7月17日《申报》   

材料二:“回响”——奥运会的中国“第一”

1932年中国第一次派6人代表团参加第10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只有短跑选手刘长春一个人比赛。《大公报》报道:“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
1936年第11届德国柏林奥运会,中国“国术表演队”第一次通过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独具魅力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
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第15届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这届奥运会之后,由于国际奥委会一直拖延关于“一个中国”的认定,蓄意制造“两个中国”,因此,我国也和奥委会中断联系。
1984年在第23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许海峰为国夺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1979年,国际奥委会宣布中国奥委会为全国性奥运会后,我国才正式在1984年重返奥运赛场)
2008年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题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以51枚金牌第一次居于奥运会金牌榜榜首,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奥运会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
2022年中国第一次举办冬奥会—第24届北京冬奥会,主题是:“一起向未来”。北京成为全球首座同一个城市举办过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双奥之城”。

(1)材料一《中国运动大会之先声》发表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为何会提出关于中国与奥运会的三个问题?
(2)材料二中为何《大公报》在报道中称“此刻国运艰难”?
(3)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奥运会“回响”的特点。
(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奥运会与中国“回响”?
2024-01-11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时代与思想。

古往今来,在不同的时代诞生了不同的思想,时代与思想的关系引人深思。

(1)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填写历史名词。
时代思想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人们对和婆罗门教的不满,产生了佛教思想。
面对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产生了②思想。
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应运而生。
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是因为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于是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解答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
(2)将下列“思想”与其影响的“历史事件”相对应(填写字母)。

(3)以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例,根据上述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思想与时代的关系。
2023-12-3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黄河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它哺育了中华儿女,更以自己特有的影响力塑造着中华民族。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黄河祭祀

殷商时期甲骨卜辞中,关于黄河祭祀的记载达五百多条。殷人每年都要举行多次黄河祭祀活动,以求雨、求年。
春秋战国人们祈求战争胜利、结盟和立誓等,都会“沉璧于河”,请求河神保佑或见证。
宋元宋代河患屡发,对河神的敬畏和崇拜愈发深厚,河神庙在史籍中的记载也越来越多。元代祭祀黄河,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清朝有清一代是黄河泛滥较为频繁的一段时期,为保安澜,每有大工告成,大清皇帝多敕建河神庙或加封河神。

——整理自王德刚、王蔚《黄河祭祀的历史演变与新时代“母亲河”形象塑造》等

1.从材料一看,古代中国对黄河的印象是(     )(双选)
A.农业生产的保障   B.抵御外患的屏障   C.水害频发的源头   D.内河航运的枢纽
2.古代中国通过祭祀黄河所要表达的诉求是什么?

材料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黄河大合唱》歌词(部分)

3.歌词中“黄河在咆哮”的原因是(     )(单选)
A.黄河频发河水泛滥   B.黄河成为南北天然屏障
C.黄河地位高于长江   D.黄河已是中华民族象征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类似《黄河大合唱》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如诗歌《伟大的黄河》、歌曲《黄河谣》、小说《黄河》、报告文学《黄河边上的春天》等。

——据曲丽丽《黄河文明之近代转型研究》

4.以黄河为主题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盛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黄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2023-12-24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奉贤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