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1 . 《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当时世界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原本述及的国家和地区并未完全译出,不过比较当时国人世界知识的缺乏程度,仍堪称近代中国翻译出的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理志书。这说明此著作(     
A.凸显思想启蒙B.注重知识创新
C.侧重富国之策D.饱含爱国情怀
2 . 鸦片战争后,魏源从世界历史地理结构中感知到“西夷”对中国边疆的冲击,“鄂(俄)罗斯兼并。西北,英吉利蚕食东南”,面对“西夷”在清王朝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形成的侵略态势,魏源提出“以守为攻,以守为款”的积极防御策略。这表明,魏源(     
A.对鸦片战争失败有了深刻反思B.摒弃了传统华夷狭隘观念
C.认识到晚清器物改造的重要性D.意识到民族危机的紧迫性
3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商建立新泰兴洋行,初期经营不善,英商转而退居幕后,由华商买办宁世福操办,宁世福打着中国商号的名义从西北购买羊毛,再送往英国。这种合伙经营方式,可以规避关税、降低成本,新泰兴得以很快建立羊毛贸易网。新泰兴的发展(     
A.说明民族资本受内外双重压迫B.是中国近代特殊社会性质下的产物
C.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D.体现出转型时期中国关税弊端始现
4 . 据陈代卿《庚申畿辅纪变略》对咸丰帝出逃之事的记述:“旬日之间,所见所闻,可愕可笑者,不知凡几,真奇变也。”另据赘漫野叟《庚申夷氛纪略》记述:“予昔见浙东之兵,未尝与夷人战,风闻辄逃,心痛恨之。不料此种情形,复见于今日。若论误国之罪,今更胜于昔也。可哀哉!可恨哉!”这反映出二者(     
A.斗争精神的高涨B.媚外观念的凸显
C.自强思想的萌发D.忧患意识的增强

5 . 在英国19世纪的小说中,工厂的烟囱是财富的象征,是受人们欢迎的事物。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人们意识到农村的环境是他们想要的,于是搬到乡下居住,并在那里萌生了新的荒野观。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A.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B.政府加强对污染的治理
C.民众把健康放在首位D.民众对工业革命的反思
6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后,尽管中国进口关税很低,但除了鸦片贸易的大量涌入外,英国产品依然没有能力进入中国。因此马克思说,惯于吹嘘自己道德高尚的“约翰牛”,隔一定的时候就用海盗式的借口向中国勒索军事赔款。这表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无法扭转对中国的贸易逆差B.清政府失败的对外政策
C.英国为了扩大对华鸦片贸易范围D.英国因工业革命而强大
7 .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组织摘译的《各国律例》不仅部分翻译了瑞士滑达尔所著的《国际法》,还创造了关于西方政治体制诸如“律好司”(上院)、“甘文好司区主院)厂“巴厘满”(议会)等一些新鲜词汇。这说明,《各国律例》(     
A.全面介绍了西方的政治法律B.为国人引入了近代意识
C.旨在服务于现实战争的需要D.瓦解了清廷天朝上国观念
2022-10-08更新 | 1449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测历史试题
8 . 陈旭麓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西方威胁的险恶环境,时代变了,道光帝却浑然不觉。茅海建说,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是不确定;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也未能辨明中国的方向,这是整个民族的不幸。这说明(     
A.鸦片战争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B.鸦片战争后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鸦片战争后人们并没有真正了解世界大势
D.鸦片战争打破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2022-10-02更新 | 330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9 . “他们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探出头来,开眼看世界,并能放下‘天朝’的架子,平静地看待另一种文明(徐继畬最为突出),已是石破天惊之举……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尚未辨明中国的方向,又是整个民族的不幸。”这突出反映了(     
A.社会转型的艰难性B.仁人志士的进步性
C.列强侵略的严重性D.闭关锁国的保守性
10 . 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