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了梁启超先生的“三个中国”说,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材料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争竞自团结之时代也……此实汉族自经营其内部之事。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已。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而其内外之变动。实皆为二千年所未有。

——摘编自1901年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从“三个中国”说中任选一个阶段,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15更新 | 292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文水中学校2025届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清廷在1865年初把300部由总理衙门大臣作序的《万国公法》分发给各省督抚,并指出该书“颇有制伏领事官之法”,有助于“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供各省督抚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参考。这一举动(     
A.有效应对了当时严重的边疆危机B.意味着“华夷秩序”的彻底崩溃
C.标志着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D.表明了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
2024-04-15更新 | 248次组卷 | 6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文水中学校2025届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1852年,时任香港副总督密切尔称:1850年末英国出口到中国的制造品比1844年末减少将近75万英镑,“中国的手工业能够以远超过5%的优势打倒我们的动力纺织机”,英国从中国大量进口的茶叶和生丝完全是以鸦片和金银而非制造品换取的。这说明(     
A.农耕经济仍具有明显优越性B.英国对华贸易仍居入超地位
C.英国制造品不符合中国需求D.中国传统经济模式依然牢固
2024-01-2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我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出现一些新变化,如个体家庭开始使用近代机器工业提供的拉梭机、铁轮机和手织提花机进行纺织,为近代火柴业的生产提供糊盒、装盒等服务。这些现象表明我国的家庭手工业(     
A.制约着现代工业的发展B.突破了家庭生产的规模
C.诱导了民族工业的产生D.融入了世界工业化大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
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
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6 . 1843年10月8日(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签订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均应照前在江南原定善后条款办理。可是当时的人认为,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这说明“当时的人”(     
A.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B.已有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顽固坚守闭关锁国政策D.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2023-12-04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所依赖的外交决策机构是军机处,外交决策方式以“奏折朱批”为主;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所依赖的决策机构是带有临时性的钦差大臣兼地方封疆大吏,地方督抚参与外交决策。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中央政府决策权呈下移趋势B.清政府开始接受近代外交理念
C.清朝传统华夷秩序观的崩溃D.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严峻挑战
8 . 1861年,奕䜣等上奏折设立总理衙门时,就明确了“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的基调。可事实是总理衙门不仅没裁撤,反而越办越庞大,越办越规范,最终在清末新政中发展为外务部。其主要原因是
A.民族矛盾的激化B.西方政体的影响C.汉族官僚的崛起D.国家治理的需要
2023-11-12更新 | 197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进行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下表是学者对清朝前、后期的对外关系用语进行的统计(数量:个;比例:%)。清朝的前、后期的对外关系用语变化反映出晚清政府(     

性质

时间
平等类用语不平等类用语其他用语合计
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数量比例
清朝前期2610.52158762.5247100
清朝后期23260.614136.8102.6383100
A.熟悉国际交往规则B.外交观念转型艰难
C.力图摆脱条约体系D.成为列强统治工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