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2 . 【科学救国思潮及研究】

材料一   近代科学救国思潮最早可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洋务运动时期魏源的主张得到了初步实践。1905年康有为首倡“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此后,科学救国的呼声开始稀疏的出现于报刊杂志。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渐成为社会有识之士的救国口号。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创立及其《科学》杂志的刊行,是科学救国思潮形成的标志。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渐成为一种具有相当社会基础的思潮,成为鼓舞青年献身科学的口号,该思潮逐渐理论化、系统化,影响也更为深远。 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救国思潮向纵深发展,扩大到社会各层面,在更为深远的范围内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

——《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

材料二:50年代以来对“科学救国思潮”的研究简况

时期整体情况学者文章举例
1950—70
年代初
很少有专门论述的文章。
1970年
代后期
研究评论的出发点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多持批判、否定态度,将其视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甚至当作反动的思想进行抨击。1976年《“科学救国”是什么货色》
1976年《“科学救国论”就是投降卖国论》
1976年《科技工作者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1978年《张春桥为什么要挥舞“科学救国”这根五十年
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大棒》
1980—90
年代
摒弃评价人物公式化、论说事件政治化的研究模式。研究思路更开阔,研究方法明显进步。对科学救国思潮所包含的积极成分予以充分肯定,对科学救国论者的思想和言行重新审视。1983年《重视科学与“科学救国”》
1987年《应该重新评价“科学救国”的思想和口号》
1989年《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源流和评估》
1993年《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
识》
1996年《科学救国思潮考略》
21世纪
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有学者尝试对科学救国思潮的理论体系及其思想价值等问题进行考察,由此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2003年《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思潮的社会影响》
2004年《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思想演变的思考》
2004年《论科学救国理论的体系结构及其价值》
2005年《科学救国论的特征及现代价值——以20世纪30年代科学化运动为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科学救国思潮兴起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以来学者对科学救国思潮研究的总体变化趋势。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5年)所著《历史》,主要记述了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此外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年)所著的《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不仅突破了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了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伏尔泰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试图勾画一幅全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年—?)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司马迁笼统地称这个已知的世界为“天下”,这大体上就是中国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19世纪,魏源(17941857年)在《四洲志》稿本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50卷,1852年又扩充到100卷。这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船械制造等,是当时东方国家中最为详备的列国志式的世界历史与地理巨著。

——摘编自葛懋春主编《历史科学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所著史书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与《海国图志》成书的历史背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文学方面,魏源的《寰海》诗,歌颂三元里人民“同仇敌忾”反抗英国侵略军,斥责清政府官僚的妥协投降。张维屏(17801859年),以善诗闻名,他的《三元里》诗,描写了三元里群众抗英斗争的雄伟声势,英国侵略者在英勇的中国人民面前丧魂落魄的丑态;《三将军歌》则歌颂了葛云飞、陈连升、陈化成“捐躯报国”的英雄事迹。张际亮(17971843年),以诗名于世。他的《东阳县》诗,谴责英国侵略军在宁波奸淫掳掠的残暴罪行,揭示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灾难和痛苦。民间的揭帖和歌谣,以通俗朴素的语言和尖锐鲜明的思想,痛斥外国侵略者和清朝统治者,鼓舞人民起来反抗。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   1918年,北大学生组织了一份名为《新潮》的杂志,以三项标准为圭臬:批评的精神、科学的思维和改造的修辞。《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胡适主编)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这些杂志嘲笑旧的思维方式、旧习惯……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君主制度和军阀主义。他们批判对国粹全盘的接受,并要求对所有经学和古典文献进行批判性的重估,创造新文化。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这些杂志都是思想炸弹。在中国,有关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问题,第一次得到公开的探讨和争论,中国的青年迫不及待地阅读每期新杂志。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学作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新型杂志兴起的原因,并谈谈你对“这些杂志都是思想炸弹”的理解。
2022-10-28更新 | 33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说:“欧罗巴之居印度……营立埔头,蛮人愦愦,不察萌芽。英吉利渐于各海口建立炮台,调设戍兵,养锐蓄谋,待时而动,迨孟加拉一发难端,遂以全力进攻……于是五印度诸那,夷灭者十之八九,哀哉。”徐继畲意在(     
A.分析西方各国家富强的原因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御外辱
C.警醒国人共谋御侮图强之策D.盛赞印度民族起义唤醒国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