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万里茶道

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俄之间形成了一条横跨亚欧大陆,长达13000多公里,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被称为“万里茶道”。

它以汉口为起点,经恰克图到达俄国,又从俄国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最初,茶叶贸易的经营者是来自非产茶之省的晋商,他们采运两湖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运至中俄边境口岸,再由俄商贩运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9世纪中叶,中俄茶叶贸易进入鼎盛时期,汉口成为对俄输出砖茶最主要的港口,俄国人依靠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垄断了汉口茶市,相继开办了顺丰、新泰、阜昌和百昌等砖茶厂,实现了茶叶采购、制造、销售和贩运的系列操作。19世纪末期,由于印度茶、锡兰茶的竞争,汉口茶叶港的地位受到威胁,汉口茶市的英国商人转而收购印度茶叶。1905年,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全线通车,汉口的茶叶绝大部分由火车输往俄国。十月革命后,前苏联政府对华茶进口采取的关税壁垒政策,输俄茶叶贸易日趋衰落,在汉口的几家俄商茶厂相继关停,俄商独占汉口茶市半个多世纪的局面从此结束,长达两个世纪的万里茶道终于淡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刘再起《中俄茶叶之路:繁荣了200年的国际商道》

(1)指出中俄“万里茶道”的主要特点。
(2)概括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万里茶道”兴衰的原因。
2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0年,数以百万计的机械锭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并被纺成纱线织成布料,而是由数以百万计的奴隶在美洲种植园里种植,供应数千里之外的需求极大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在世界各大洋装载着美国南方棉花或英国棉纺织品的蒸汽船,取代了穿越撒哈拉沙漠驮运西非棉纺织品的骆驼商队。到1860年,棉纺厂遍及欧洲、北美、印度、墨西哥和巴西,英国控制着世界机械纺纱锭的67.4%。19世纪中叶,俄国在棉纺织品方面实现了自给自足。在墨西哥,到1843年有25000支纱锭和2600架织机。1857年,瑞士的纺纱锭数达到了135万支。到1860年,棉纺织品成为美国在资本投入、就业人员和产品净值方面最重要的制造业。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   中国引种美棉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在1865年,英国商人将一些美棉种子带到上海试种后,一些地方督抚和实业界人士亦购买种植。1904年,商部从美国输入大批美棉种子,分发山东、直隶、江苏等省的棉农种植,极大地促进了美棉的传播。到1910年,大批量引进美棉的省份已达十余省,多有成效。据不完全统计,1910年移植美棉之产量湖北484000担,河南177184担。伴随美棉种植面积的扩大,清末棉花的出口贸易日增月盛。

——摘编自苑朋欣《清末美棉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等

材料三   中国国务院于1978年以后多次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并辅之以多种生产扶持政策,1984年全国棉花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1989年,为制止抢购棉花产生的混乱,国务院支持供销社执行收购政策,提高了棉花收购价格,粮棉比价也上升到有利棉花生产的区间。1992年国务院提出“价格放开,经营放开,建立社会主义棉花市场”,进行棉花放开试点。

——摘编自林银海等《沉重的棉花》案例分析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十九世纪中期世界棉纺织业领域的行业发展形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近代美棉在中国推广种植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棉花产业政策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2年,法国攻陷河内,直窥云南。清廷内部形成主战与主和两种势力。188312月,中法战争爆发。李鸿章等认为中国军力薄弱,“深入鏖战,恐无把握”,中国“兵轮船本少,又未经战阵”,而法国“船械之精,操演之熟”,“海上实未可与争锋”,主张息事宁人。陈宝琛、张之洞等则积极主战。陈宝琛上奏:“欲长治久安,非出于一战不可。”张之洞提出:“助越之势,沮法之气”,“断无坐视之理”。《申报》积极关注这一事件。以马尾海战为转折点,《申报》的舆论导向经历了由“拥战”到“主和”的转变。《申报》认为不能把“战”与“和”的表态作为是否“忠君爱国”的判断标准.而审时度势、据事直书方为真正的“忠君爱国”。

——摘编自黄飞《由“战”转“和”:中法战争时期<申报>的舆论导向》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国内碰对法国侵略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种主张予以分析。
2023-02-1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泰晤士报》记者吉尔乐叫嚷,甲午战后的中国“如此一筹莫展,以致随时可能成为大国手中的玩偶”,他认为中国“如此衰败,在遇到外来的第一个压力时,就必然立即出现全面、彻底的崩溃”,认为英国政府无须“对一个幸存下来的帝国纯粹名义上的独立和完整表示关心”。甲午战前,日本“基本上仍然是一个遭受西方压迫的亚洲小国”,但甲午战后,战胜国日本的国际地位上升,成为亚洲强国,并参与了列强争夺中国的斗争。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俄国深感威胁,俄财政大臣维特认为:“日本占领南满对俄国来说是一个经常的威胁,迟早会导致日本占领整个朝鲜。”英日两国在经反复磋商后于1902年1月30日签署了《英日同盟条约》。

——摘编自张玉芬《远东格局变化下英日同盟的成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日同盟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日同盟产生的影响。
2023-02-0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戊戌维新运动在江淮大地兴起到辛亥革命胜利,安徽政论报刊都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皖报》以“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创办宗旨,大体上以发表政论、普及新学和传播新闻为主。

辛亥革命前夕,《安徽俗话报》发表了陈独秀的《亡国篇》《说国家》,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原来是一国人所公有的国,并不是皇帝一人所私有的国”。《安徽白话报》在《演说》栏目中讽刺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辫子为“猪尾巴”,并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列强侵夺中国主权的行径。

辛亥革命后,《安徽公报》主要刊载法令、法律等官方文件,如《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同年出版的《均报》还树立了革命旗帜。

此后,随着袁世凯实行舆论控制,这些带有革命色彩的进步报刊纷纷停办。但是,报刊浸润宣传的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最终汇成推翻洪宪帝制的革命浪潮。

——摘编自王玉洁《辛亥革命前后安徽政论报刊舆论宣传转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胜利期间安徽政论报刊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1-26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晚清“阿思本舰队”事件

18614月,英国人赫德建议恭亲王奕䜣从外国购买一支舰队,并请外国军官进行训练。8月,曾国藩上折陈述“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18622月,清政府委托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在英具体经办买船事宜。

18631月,李泰国在英筹建舰队,聘请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为舰队司令,并擅自代表清政府同阿思本签订合同,规定“中国现立外国兵船水师,阿思本允做总统四年”“水师各船员弁兵丁水手,均由阿思本选用”。5月,总理衙门与李泰国经激烈争吵后重新议定《轮船章程》五条,规定“由中国选派武职大员,作为该师船之汉总统”“阿思本作为帮同总统”“用兵地方,应听督抚节制调遣”。9月,阿思本率舰队驶抵北京,即与李泰国赴总理衙门坚决要求推翻《轮船章程》,双方激烈争辩长达二十多天。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也公开表态支持阿思本。

最后清政府决定解散舰队,由阿思本将舰队驶回英国变卖,清廷负责船员的遣散费用。

——摘编自张炜、方堃主编《中国海疆通史》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以“尝试·回响”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清政府在对欧美各国的关系上实行的是将各事务化解于各有关地方,“由外省督抚奏报,中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面对这种新形势,外国事务头绪纷繁”,特别是在外国公使驻京之后,专门负责处理对外事务。19世纪60年代,由于“来悉洋情,中国与各国订立的条约中,仍然只有“彼在中国设领事之语,中国还是因被迫遣使赴英就马嘉理隶件致歉而顺便迈出了在国外设立使馆的第一步(1875年)。接着清廷又相继任命常驻美国、西班牙、秘鲁、日本、德国、法国、俄国等国的公使。1901年7月,正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摘编自潘培志《晚清政屙改革下的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外交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改革的积极影响。
2024-01-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当时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参与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章士钊一战后曾游历欧洲,目睹其满目疮痍后,片面地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归因于工业化。因此,为避免中国重蹈覆辙,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他于19238月发表《业治与农》一文,他宣称“吾国当确国是,以农立国”。此文一出,争议不绝于耳。

梁漱溟鼓吹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发展的根本在农业,工业发展应摆到农村、农业发展之后,“乡村建设是中国工业化的唯一道路”。在董时进看来,世界工业国已有许多,竞争激烈,如果中国再加入其中,不会有太大发展空间;中国如以工立国,必然导致外资入侵,进行资源掠夺;相较而言,以农立国更适合中国国情,以农立国能保持社会稳定,无所谓失业和罢工。

吴景超对董时进的观点提出了批评,称其观点为“经济上的复古论”,中国要摆脱经济上的落后面貌,必须采行西方“机械的生产方法”。他指出,“在目前这种外患严重的时期,我们对于如何使中国由弱而强一问题,一定看得比如何使中国由贫而富一问题更为重要”。张培刚指出,“只有政府实际负起责任来,加以社会人士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农国的工业化。这是对梁漱溟、晏阳初等知识分子主导乡村建设派的一个善意提醒,也是对政府在乡村建设和农业工业化过程中作用发挥的呼吁。

最终,“以工立国”这一观点获得了政府更多政策支持,对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同样大有裨益,这两派对于近代中国发展的贡献都应予以肯定。

——摘编自李蕴哲、陈旭东《“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近代中国发展道路之争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展道路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9 . 纺织业是人类生存中的重要行业,也是近代以来国际上竞争激烈的领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植棉逐渐成为国家战略,直到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国的棉纺织技术都处于世界较高水平,我国的棉纺织品不仅为百姓提供了精美的衣着原料,而且销售到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国。在长达三个多世纪的过程中,中国棉布的外销数量持续增长。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棉纺织机及与之配套的复杂的机器系列相继问世及大地提高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力,……经历百年的抗争后,印度彻底从棉布出口国变成进口国,英国还将目光投向当时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到1831年,中国棉纺织贸易首次由出超变入超。鸦片战争后,“美国棉”“英国纱”“东洋布”充斥在中国市场上,中国本土棉花产业急剧萎缩。

1893年,张之洞从美国引入陆地棉种子,在湖北试种初步获得成效。此后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及一些棉纺企业,不断大量从美国引入陆地棉种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国家采取了扩大棉田面积、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更换优良棉种等措施,棉花播种面积扩大一倍多,为中国成为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及消费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已由产棉大国变为产棉强国,形成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新疆三大产棉区。目前,我国棉花产销一体化成熟,郑州交易所取得了棉花这项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新疆长绒棉是由海岛棉培育而来,具有暖和、透气、舒适的特点,而且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深受市场欢迎。2020—2021年新疆棉产量520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国内消费比重约67%。自人工合成纤维诞生以来,棉花占全球纤维消费的比重逐渐下降至30%左右,今天,全球每年约生产5200万吨的石油基合成纤维,几乎是全球棉花产量的两倍。21世纪20年代,美国以人权为借口,“抵制新疆棉花和纺织工厂”,实际上是想要将中国从全球纺织龙头的宝座上拉下来,打击中国对全球纺织业的绝对支配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金生的《棉花:曾经改变世界格局的“神奇之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明清以来影响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历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1世纪20年代“中美棉花战争”认识。
2024-01-22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雾月政变后,法国仍处在第二次反法联盟军的包围之中。拿破仑向全国发出号召,为了争取和平,为了保卫自由,为了法国的荣誉,必须拿起武器来。他决定首先打击对法国威胁最大的奥地利,把主攻战场放在被奥地利占领的北意大利。1800年,拿破仑率军取得马伦哥战役的胜利。18012月,法奥两国在吕纳维尔签订和约,法国取得了意大利的许多领土。拿破仑希望欧洲能够暂时实现和平,他利用反法联盟国之间的矛盾,发起了以谈判为中心的和平攻势。180110月,拿破仑利用俄英矛盾,与沙皇签订了《巴黎和约》,接着,又与几个小国签订了和约。英国迫于形势,接受和谈。18023月,英法两国代表正式签订了《亚眠和约》,规定英国承认法国在欧洲占据的领土。《亚眠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结束,欧洲终于实现了普遍的和平。

——摘编自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反动封建主在天山南北发动武装暴动。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率军于1870年控制了整个南疆和北疆的部分地区。1871年,沙俄借机出兵强占了中国伊犁地区,此后拒不交还。18721874年,沙俄和英国先后承认阿古柏政权,并与其签订商约,获得特权。阿古柏成了英俄分裂和肢解中国新疆的共同傀儡。面对危机,清廷派力主收复新疆的左宗棠率军讨伐阿古柏。1877年,阿古柏败死,天山南北收复。1878年,清政府派崇厚出使沙俄谈判索还伊犁,却被迫签署失地丧权的条约。1880年,清政府任命曾纪泽赴俄交涉改约事宜。左宗棠决心“誓与俄人决一死战”,在新疆加强战备应对沙俄的军事挑衅。经过多方努力,1881年中俄签订了《伊犁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清政府收回了被沙俄盘踞十年的伊犁及其南境领土,但仍被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大块领土,赔款白银五百万两。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时拿破仑取得对外战争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反分裂新疆斗争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法两国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历史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