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华夷之辨,又称“夷夏之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大国争霸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洋务运动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别的世界观,承认夷狄却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中国不能拘泥于祖宗之成法,而应循用西洋之法以求逐渐富强,否则中国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地步。这种交易进化的历史观,朦胧地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章开沅、朱英《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指出这种观念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华夷”世界观的新特点,举例说明洋务派基于这种新世界观所作的努力。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有海防而无海战”“晚清统治者特别是洋务人士看到了发展海军对于民族生存和维系统治的重要作用“主张购船买舰”发展海防,他们认为“只要‘修我陆战之备’‘不必争利海中’”“若与敌争逐于海洋之中”没有胜利的把握,因此“对外敌的海上入侵‘不必与敌战于海’”,海军作战方针应是“不争大洋冲突‘只专海口严防’”“无事扬威海上”,有警时收进海口“以守为战”,洋务人士强调海疆防务,宣称“战不如守”“而守即为战”“普遍缺乏运用海军去保卫中国领海”争取制海权的观念,“防口守岸”的消极防御思想一直是占支配地位的海军作战指导思想。

——摘编自《李文忠公全书》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军防御范围逐渐从近岸领域转移到利益攸关的近海领域,新时期我国统一“近海”概念为“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随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重“海上航运对中国经济有着非同以往的战略意义”赴远海为中国商船护航的能力以及在大洋上保护国家利益的能力成为我国海军发展的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军伟业加速推进,短短10年间”人民海军主战舰艇数量“从十位数向百位数递增”我国海军多次执行亚丁湾护航、赴远海编队训练、对外友好访问等任务。人民海军已从“黄水”走向“蓝水”,从“浅蓝”走向“深蓝”,20226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这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摘编自周于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海军战略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海军发展不同于晚清之处。
2022-11-26更新 | 15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11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央到地方,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武职官员;在县以下的地方,其基层组织单位是“两”,每25家为一“两”,由“两司马”管理。两司马之上设有卒长、旅帅、师帅、军帅、监军、总制等官职,总制管一郡,相当于清朝统治时期的府。一个县约分五军,一军13156家,每家出一人为伍卒,组成一军,寓兵于农,“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尚"。由于土地归公,所以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除自留口粮外,一律都要上缴,由两司马支配,甚至农民的生活也要受两司马的监督和支配。在所控城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解散家庭。如进入武昌后,就把居民按性别年龄分馆居住,开始以10人为一馆,后来以25人为一馆,由专人管理。定都天京后,完全废除私有制,也是把居民按性别分别编入男馆女馆、男营女营,夫妻不得同居,居民原来的财物全部没收归“圣库”,生活必需品由圣库按定额供给。60岁以上老人和16岁以下儿童入“牌尾馆”,男性青壮年则住“牌面馆”,其任务除参加战斗外,还要从事体力劳动,有手工业技能者进入诸营与百工衙、天茶衙、豆腐衙、酱人衙……在监管下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产品不经过市场交换直接入圣库,生产者除按定额分配的吃、穿外也别无报酬。按照“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一切私营商业资本全都被没收,个体小商贩也不例外,“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经商所获利润全部上缴圣库,商业实际被完全废除。女馆则不分年龄,在监管下参加各种诸如抬砖运瓦、收割拾柴一类的劳动,善女红者则编入锦绣营。丈夫到女馆探妻只能在离门数步之外问答,而且声音必须洪亮,让大家都听见,以防说“私房话”。

——雷颐:《历史,何以至此:从小事件看清末以来的大变局》

材料二   《资政新篇》(注:即《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一个亮点,农民起义能提出这样一些具有西化色彩的纲领很不简单,因此洪仁玕也被看成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当时《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并行的,颁布《资政新篇》的同时也再一次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但这两个东西根本是格格不入的,《天朝田亩制度》其实是一个农业式的军事共产模式,跟《资政新篇》完全是两股道上的车,这两个东西怎么能一块出来呢?这实际上证明了当时的领导者其实根本就不明白怎么实行《资政新篇》这套方案。实际上最后也没能实行。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管理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利弊。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的本质区别,分析《资政新篇》没能实行的原因。
2022-10-31更新 | 234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新疆、蒙古、青海地区,清朝诸位皇帝大都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进行了有所区分的立法。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开始,向蒙古颁布了应遵守的法律制度。顺治年间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条例。之后在康、雍、乾年间多次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蒙古律例》分官衔、户口、差徭、朝贡、会盟、行军、边境哨卡、盗贼等十二卷,共二百零九条。在蒙古部众中建旗佐,严格划分各部落之间的界限,以防止各旗间的联合。清政府还从法律上禁止蒙汉两族之间自由往来,不许蒙汉通婚,不准内地汉人到蒙地从事农耕,蒙古王公不得延请内地书吏等。清代将国家立法推及边疆地区,形成了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清代边疆民族立法之举措使得清中央政府以法律为手段保障边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服悦。1875~1878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时,当地民众夹道欢迎,清军在当地军民的帮助下驱逐了阿古柏,收复了伊犁失地。

——摘编自王志强《有清一代西北边疆民族立法措施评析》

材料二清朝的“盛世边疆”仍然存在着古代历史条件局限下所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边疆内部及其中原内地之间仍然存在着历史上形成的深刻隔阂,各区域社会形态差异较大,难以在经济、文化层面形成紧密的整体,维系国家统一主要依靠统治阶级的政治共识。19世纪以后,清朝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和意愿必然逐渐低落。无论是为防止已经内部化的边疆矛盾再度激化,抑或是为杜绝外部新的边疆矛盾产生,清政府采取的都是以“不变”求“稳定”的安全策略。战争动乱及五口通商对东南沿海社会、经济秩序的冲击,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迅速传遍全国,新旧矛盾交织的边疆地区,成为列强觊觎的薄弱环节。中国边疆被完全卷入列强的全球地缘竞争之中,“宗藩体系”土崩瓦解,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呈现出从全面包围,到逐次剥离,直至豆蔻瓜分的态势。

       ——摘编自李皛《全球化视角下的晚清边疆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立法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2022-09-30更新 | 162次组卷 | 3卷引用: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新教材老高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中国被迫开放了大批商埠,均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开放,这些商埠被称为约开商埠。在约开商埠中,列强往往以土地永租的名义占有租界,并掌握租界内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成为国中之国。即便是租界以外的地段,由于条约限制,中国地方政府也很难行使完整的管理权。

——摘编自汪国华《晚清自开商埠成因及特点刍议》

材料二   鉴于约开商埠的危害,有人主张自开商埠,以使利权不致外溢。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之势,还要偿付巨额赔款、借款,总理衙门奏称计惟添设通商口,藉裨饷源。1898年,清政府为隐杜觊觎,保全主权,而下诏自开商埠。此后,济南、昆明等内地城市相继开放。在自开商埠中,清政府不准列强设立租界,商埠管理权完全由中国地方政府行使。昆明开埠后出现了数十个大型商业行帮,有店铺数千家。济南自开埠至辛亥革命,共出现了16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邮政、电报、电话一并设立。有些城市开埠后对市政进行法制化管理,城市生活也趋于文明卫生。

——摘编自张践《晚清自开商埠述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约开商埠与自开商埠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清政府自开商埠的因素,并分析其影响。
6 . 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重要措施

时间事件
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立同文馆,是为中国新学的开始
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光绪十一年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所谓的宋代“革命”进行举例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洋务派文化教育举措的看法。
7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机器制造的军事工业。1876年,李鸿章又派唐廷枢以官督商办形式筹办开平矿务局,这是一家大型新式采煤企业。……洋务派后期,少数"官督商办"企业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的民族贵本主义企业。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等改编

材料三∶宋代的毕弄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谷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谷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455年,谷登堡用他的活字印刷方法印刷了第一批拉丁文《圣经》,这个事件标志着西方进入了一个信息迅速、廉价传播的时代。

——摘编自《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早期经济现代化的贡献,分析洋务运动破产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谷登堡的技术成就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本之木。实际上,晚清出现的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与传统的经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鸦片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小部分开明、务实之士,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以应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思想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所谓晚清思潮史,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会的历史。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亚洲第一强国的现实,为中国提供了直观的范例。晚清社会思潮中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这是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由于不同阶级、阶层和人群所处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不同,他们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期盼速成近代化的急躁思想。

——摘编自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进步思潮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进步思潮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发起了洋务运动,福建船政学堂就是这一期间的代表性产物。它一改当时其他新式学堂只招八旗子弟、秀才的传统,广招学童,凡“性慧夙有巧思者,无论官绅、士庶,一体入局讲习”。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比如,要求学生在学五年期间“不得告请长假”。制造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算术、几何、物理、机械学等基本课程外,还要修习蒸汽机制造和船体建造的实习课。但在当时,无论是先进的知识还是技术,都需要引进。据《福州船厂》记载,学堂的外籍雇员曾高达75人之多(包括家属)。1868年,学堂设立“艺圃”,招收各厂1518岁悟性高的艺徒,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专门培养监工人才。1877年,在沈葆桢的积极推动下,于全国率先创立了留学制度,这些留学生归国后活跃在外交军事、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

——摘编自张青《福建船政学堂的办学特色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福建船政学堂的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福建船政学堂办学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政府为剿灭太平军鼓励各省操办团练。曾国藩认为办团练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于是他决定改弦更张,组建湘军。湘军的基本单位是营,后来又在营的上面增设了统领进行管理,统领的手中掌管着几个营。统领们都归曾国藩管辖,听命于他们的最高统帅曾国藩一人。士兵们使用的兵器有不少是由向列强买来的火枪,山炮等。在募兵方面,实行长官自行募兵,这样彼此通常是同乡关系师生、姻亲关系,便于控制。募兵的主要对象是青壮年农民以及读书人,成兵速度快,并且战斗力强,军队素质较好。曾国藩在加强士兵的训练之外,还向士兵灌输忠勇奋发,尽忠报效,绝对服从长官命令的思想,以加强思想控制。

据资料显示,湘军在列的将领,可以作为参考的179人之中,作为读书人出身的104人。湘军的高级将领们有许多是担任总督和巡抚的,他们手中掌有军权,同时,他们还将地方上的财政大权也收归已有。

——摘编自袁飞《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湘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湘军在中国近代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