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太平天国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即行开始科举考试,在整个统治期间未曾中断。考试形式在许多方面与清制相同,对投考者的资格、背景基本无限制;但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这表明其目的是
A.选拔传统的治国人才B.寻求社会广泛支持
C.传播西方基督教文化D.促进中外思想融合
2 . 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拉美独立运动和亚洲革命风暴中代表人物简表

玻利瓦尔洪秀全
1783年,出生于西属拉美的土生白人家庭,拥有大种植园和众多奴隶。1793年,拜西蒙·罗德里格斯(崇拜卢梭)为师。
1804年,前往巴黎,成为拿破仑的随从官,参加拿破仑的加冕礼。1808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玻利瓦尔策划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
1816-1825年,经过艰苦斗争,领导解放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多地。
1826年,玻利瓦尔彻底结束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统治。
1814年,出生于广东农家,读过村塾,后担任本村塾师。
1843年,屡次落第后,创立拜上帝教,自称是受命于上帝,下凡来铲除妖魔、拯救百姓。
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就任天王,定国号。
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开始深居简出,生活奢靡,大权交由杨秀清掌握。
1856年,杨秀清逼封万岁,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等诛杀杨秀清及其家人、部属。
1864年,洪秀全病逝,太平天国在清政府和列强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玻利瓦尔和洪秀全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结果迥异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革命运动对各自历史进程发展的积极影响。
2024-03-15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四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测试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实行保甲是要把高度分散聚居的乡村社会成员纳于政权的直接监控之下,并利用这种制度平衡或制约绅士。因此,地方保甲事务严格限制绅士的参与。但是19世纪50年代兴起的太平军起义却给士绅提供了参政的契机。面对狂飙突进的农民军,清廷不得不“诏令各省兴办团练,以缙绅主之”。以办理团练为起,点,士绅开始以团总、团正的身份掌管变通后的保甲。自此,士绅开始作为一种地方政治势力对中夹政权发生影响。

——摘编自高海燕《地方主义·军事主义一近代中国军阀政治探源》

材料二   面对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忧外患,清政府兵不能战,财无所调,不得不允许地方练兵筹饷,使军权、财权下移,造成“兵为将有,饷由帅筹”的局面,行政人事权也随之下移,中夹集权受到严重削弱。清末新政中,地方士绅以咨议局为中心聚集和组织起来,主张地方分权,从而使地方主义势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咨议局和督抚一起构成了侵蚀中央权力的地方权力系统,在反对清廷中央集权措施的对抗中,常常互为声援。

——摘编自邓正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地方主义》


(1)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政府对士绅参与地方权力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中央权力不断下移的原因,并分析中央权力下移对20世纪初期中国政局的影响。
2024-03-1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太平军所到之处“查庵观寺院田产充公”。1852年夏,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又联名向洪秀全上书,申明“宜广积粮,以充军备而裕国课”,并请准“照旧交粮纳税”。1853年下半年,《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湖北、江西、安徽一带的“富室”被太平天国勒令“计亩一石,或出谷一石、二石不等,分为无田者食”。1853年年底,石达开到达安徽,为“结民”,他让当地人充任“乡官征租赋”,“立榷关于大星桥各属支河曲港”。

——摘编自何希芝《太平天国的经济措施及政策》

材料四   1855年1月以后,天京恢复了家庭制度,“圣库制度”逐渐废弛,太平天国政府对独立的手工业者采取了听任自由经营的方针,允许私人自由贸易,并给予一定的救济扶持。1860年太平军占领苏州后,李秀全下令:“各门外百姓无本为业,亦计(借)给其资,发去铜钱十余万串。”1861年,太平军在濮院等地曾多次发布文告,“尔等子民勿必惊疑,通商贸易”“士农工商各安恒业”。

——摘编自段本洛《关于太平天国后期的商业政策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前期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实施上述经济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指出太平天国中后期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4-05-2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此时,清政府户部库银仅29万两,连京官京兵的俸饷都无法发放。为了筹集军饷,清朝官员雷以諴在里下河设置机构收取厘金(商品过境税和商业税)。各省督抚纷纷效仿。按照当时的实际做法,各省督抚只需将收入和支出的数额按季报户部核查即可。至于如何征收和使用,大多由督抚自行决定。此后,各地厘卡林立,如湖北厘金卡局竟曾高达480多处。几里几十里即遇一卡局,商旅难行于路。

——摘编自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库银紧缩。为了发展国民经济,收回长期以来被各地军阀所把持的财政大权,南京国民政府接过了裁撤厘金的旗帜。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并成立了裁厘委员会。1930年12月,蒋介石以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身份发布全国通电,强调“任何困难皆不回避,一切皆可牺牲,裁厘必如期实行”。全国商会联合干事会也督促南京政府尽早裁厘。截至1931年终,原由各地方省份负责征收的厘金基本上裁撤成功。

——摘编自孙宁遥《利益集团与中国近代裁厘问题研究》


(1)据材料一,简析清朝厘金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废止厘金制度的动机及条件。
(3)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厘金制度的演变所折射的社会发展趋向。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3年,苏州、常州克复后,曾国藩和李鸿章因"吴中漕赋,苏、松、太最重",奏请减轻苏州等地的粮赋定额。1864年,曾国藩下令在各地设置“劝农局”,指出洋务与垦务互为表里,就“大乱之后”的国情看,“不能不以务农为第一要务”,他强调“如地方官玩视农政,仰即密禀本部堂,以便惩一儆百”。号令发出后,流亡之户闻风归耕者络绎而来。之后,各荒废省区便先后拟定垦荒章程,如安徽巡抚唐训方上任后就颁布《安徽省兴办屯垦告示》。

——摘编自王继平《曾国藩研究》

材料二   1938年,国民政府颁布《非常时期难民移垦规则》,规定公有荒地垦竣后,垦民将无偿获得土地所有权。由此,江西难民移垦运动迅速开展。到1939年,国民政府颁布《非常时期难民移垦条例》,取消了垦民土地所有权,仅规定有土地耕作权。江西除了由省垦务处主办的61个省营垦场外,农林部垦务总局还在江西安福设立国营垦区1处,辖9个垦场。此外,江西还成立民营垦场125个。随着垦民的增多,地方政府为了能对垦民抽丁派款,将垦民编入了地方保甲系统,各地垦民纷纷迁徙而来。许多垦场管理员,挪用垦殖资金,与垦民关系紧张,省垦殖处对此处置不力,违法乱纪现象蔓延。到1945年,江西省垦务处所辖垦场仅剩垦民1万余人,到1946年,减至5000余人。

——摘编自高凯等《中国灾害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动垦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江西难民移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衰退的成因。
7 . 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就是他拿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A.拜上帝教脱离群众思想实际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信仰缺失无法支撑其政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