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置备利器必先储人才》:中国自三十年来,亦尝有志自强,既在各省设立制造局,自制枪炮,又时向外洋不惜重价购置各种新式枪炮,其于置器一道,可谓尽心焉耳矣。惟有利器,而无用此利器之人,徒饰外观,毫无实际。

——《申报》社评1895年2月1日

材料二   《善后十策》:朝野上下,费尽数十年之心血,耗尽数亿万之赀财,及两国交绥,而文臣噤口而不能言,武臣束手而无所用,所恃以为长技者,惟是搜括银两,携带妻孥,远举高飞……苟非振刷精神,一洗旧习,恐再阅数十百载,亦不能收富强之效,得战守之功矣。”

——《申报》社评1895年4月28日

材料三   报刊一般要求迅速、准确、广泛,堪称第一手材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学者形象地谈到报刊的作用:“天地像一座大舞台,历史剧目波澜壮阔、绚烂多姿、复杂多变。后排的看客,由于距离的缘故,如置身云雨巫山。一些前排看客,甚至能到幕后打探的特殊看客,便充当起解说的职责。这特殊的看客就是新闻记者”。因此报刊对于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都十分重要。

——据严昌洪《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1)指出材料一、二中两种观点提出的背景,分析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
(2)结合材料三,说明材料一、二对研究近代中国有哪些史料价值。
2 . 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出(       
A.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
3 . 1894年,郑观应还只是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以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不再提什么“盛世”之类的话,而是直截了当地呼唤“救亡”,要求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中日战争加剧民族危机B.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程度加深
C.西方学说在中国进一步传播D.中国的近代化进入到新阶段
4 . 梁启超称“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这说明甲午一战 (     
A.引发边疆危机出现B.导致国际格局变化
C.推动洋务运动实施D.激发民族意识觉醒
2024-01-16更新 | 58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95年5月10日,《申报》在刊文中指出,“日本虽区区岛国,然自维新以后,发愤自雄,欲为亚洲至强之国”,提出“中国若能惩前毖后,时时以创世痛深为念,外结强邻,内固邦本,庶可自立于不败之地”。这表明(     
A.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B.报刊主导着社会舆论走向
C.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D.变法革新已成为各界共识
6 .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役后,日本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意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三项内容。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欧美国家海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第一速射炮,第二军舰高速度,第三无烟火药。除无烟火药外,另外两项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黄海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清廷自1885年以后,在思想上丧失了对日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致使整个国防战略发生严重失误。

——摘编自潘向明《黄海海战失利原因再检讨》

材料二   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中国有识之士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

——摘编自王晓秋《甲午战争彻底打破“天朝上国”迷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甲午中日战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3-12-0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 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 30 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 “小变 ”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 为阳历 9 月 7 日,因此有 “九七国耻 ”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据材料一判断 “是役 ”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列举 “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 ”的三项内容,并对洋务运动进行辩证的评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 “九七国耻 ”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晚清以来,中国不断遭到外国入侵,相继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国家主权不断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下表所示史实与结论分析不匹配的一项是(     

史实结论
A.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B.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C.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A.AB.BC.CD.D
2023高一下·四川·学业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0 . “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敌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元舰管带林永升率部英勇奋战,最终与舰同沉。”与此相关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2023-09-18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测试(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