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维新派认为,中国人如一盘散沙,因此推行变法,必以合群为始;而兴办学会,汇聚四方豪杰,又是讲求兴民权、开民智的最好途径。维新派意在强调(     
A.维护民权是变法的最终归宿B.通过革命活动挽救民族危机
C.改良风俗壮大变法社会基础D.进行组织建设凝聚变法力量
7日内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变法前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八股及科举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而在维新变法期间,变科举、废八股,改变中国传统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成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学”占统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战。通过皇帝来提倡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合法性。从此,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很多知识分子从八股之学转向西学,西学的队伍得到迅速扩大。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变法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说明教育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变法时期教育改革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2024-05-2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王韬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法国大革命颇为关注。在其著述中揭示了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社会危机状况及法王与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但同时认为法国大革命的根源在于激发众怒,“共和之政”最终导致法国的恐怖局面,对路易十六之死充满怜悯之情。他虽赞扬法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又将法国人民指斥为“暴徒”“乱民”。王韬的这些主张折射出(     
A.国民政治觉悟普遍较高B.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仍未突破
C.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社会转型时期人物的时代局限
2024-05-2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95年春,康有为创办强学会。强学会的每次演讲,都吸引大批听众,不仅许多名流参加,连一些重臣如翁同龢、张之洞也支持。到1898年“戊戌政变”止,各地兴办各类学会达七十余个。这些学会的兴起(     
A.成为当时唯一论政途径B.说明革命潮流已经不可阻挡
C.受到清政府的各种打压D.迎合了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
2024-05-2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严复在《天演论》自序中言:“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迈古初。……顾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其中所论,与吾古入有甚合者。”严复之说旨在(     
A.梳理中外学术源流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倡导西学中源学说D.强调维新变法理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戊戌变法期间,依张之洞建议,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一些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这表明(     
A.废除科举制度成为共识B.近代教育体制开始建立
C.政局变化影响人们生活D.企业发展引导社会变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894年以前,我国农业科学的开展大抵仅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个别行动。1894年以后,《闽报》《苏报》《大公报》《申报》《农学报》《维新报》等纷纷刊登欧、美、日的农业新知,官方协同地主士绅推动种种农业改革。这体现出(     
A.洋务运动推动农业科技普及B.现代农业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C.维新派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D.救亡图存运动深入经济领域
2024-05-2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六)历史试题
8 . 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思想变迁历程(     
A.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制度到思想的历程B.借助传统文化宣扬新思想
C.迟滞了各国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2024-05-2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9世纪末,一些知识分子“破二千余年之结习”,以办报开展活动。这些报刊种类繁多,有的以政治论说为主,有的以提倡实业为主,有的偏重于自然科学知识的介绍。此外,这些报刊还普遍具有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该做法在当时(     
A.推动知识分子阶层发生了分化B.为思想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C.使报纸成为救亡图存主要阵地D.调动了人民群众革命积极性
2024·河北保定·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百日维新”期间,废八股的上谕发布后, “海内有志之士,读诏书皆酌酒相庆,以为去千年愚民之弊,为维新第一大事也……然愚陋守旧之徒,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至有欲聚而殴之者,自是谣该大兴,亦遍于天下”。这反映了(     
A.废八股遭到读书人反对B.政治改良道路的艰难性
C.变法失败是历史的必然D.变法加剧社会主要矛盾
2024-05-13更新 | 123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