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内本于心性,而外归极之于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只是在人圈子里尽人道,中国的文化精神只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所谓人文,则须兼知有家庭、国家与天下。要做人,得在人群中做,得在家庭、国家乃至天下社会中做。这并不是说中国人不看物质表现,但一切物质表现都得推本归趋于道德。中国人认为人性即是自然,一切道从人性而生,即自然人文合一。换句话说,天人合一。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是深于民族观念的,但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观念,终是极为宏阔而适于世界性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常抱一种活泼广大的兴趣,常愿接受而消化之。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

——钱穆《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评述梁启超的观点。(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6-23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突破卷3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康有为指出:“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他认为,改良教育,一是要废除八股文,二是要管理学校。他在变法时上奏的《请开学校折》中,呼吁“今者,广开学校为最要矣”。康有为的这些主张(     
A.未跳出“中体西用”的框架B.体现了全盘西化的倾向
C.利于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2023-06-13更新 | 376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突破卷05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近代中国寻找国家出路时,农民阶级创立绝对平均方案;地主阶级分别提出师夷长技方案、中体西用方案;资产阶级分别提出君主立宪方案、民主共和方案、民主科学方案;无产阶级提出社会主义方案等。这过程,反映了中国(     
A.汲取文明是与时代密切联系于一体B.始终找不到适合国情的出路
C.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共识D.近代人学习西方更趋向理性
2023-06-09更新 | 888次组卷 | 9卷引用:专题突破卷05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并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在哈里发的资助和倡导下,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由翻译局、科学院和图书馆组成。智慧馆以重金延聘了各地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近百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集体从事译述、研究活动,将用重金从各地所搜集的一百多种各学科古籍进行了整理、校勘、译述。他们在对原著直译的基础上,作了大量校勘、注释、质疑、摘要、评论等,发挥了自己新的创见。至阿拔斯王朝前期结束时,古希腊典籍中重要著作都已译成了阿拉伯文,其中有柏拉图的《法律篇》《国家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以及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译作。这些著作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迷人的智慧,不仅大大丰富和增长了见识、学问,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将阿拉伯人由一神信仰阶段带入了层次更高的理性思辨阶段。

——摘编自潘潇寒《阿拔斯王朝百年翻译运动》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深感西方船坚炮利,提出必须“访夷情,译西书”,开近代翻译先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京师同文馆译书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从事大规模翻译活动。徐寿1868年在江南制造总局主持译书工作,大多是根据西文的较新版本,由传教士傅雅兰口述,徐寿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前后译书17部约280万余字,所印书籍涉及经济、军事、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随着洋务运动的式微,翻译活动也逐步走向民间,形成了近代晚期新兴的翻译群体。著名的翻译家主要有马建忠、严复等。他们都满怀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有海外留学或驻外经历,对西方政治、经济、法律等有深入的了解。例如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标准,确立了翻译作品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可读性。他在所译作品中都有序言,介绍翻译本书的目的,同时对书中旨意进行阐述。如翻译《天演论》中介绍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翻译《论法的精神》中对旧思想批判尤为突出,倡导“(立宪之国)主人非他,民权是已”的主张。严复的翻译可以说不独是理论学说的介绍,而且是一种“批判的武器”。

——摘编自史日丽《近代翻译活动的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后翻译活动的变化,分析近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2023-06-01更新 | 210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突破卷12中古时期的世界-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湖北各局、书院、学堂等纷纷购读《时务报》,使该报在湖北的发行量居全国之首。湖北成为戊戌维新运动的重要省份,是外省维新人士心目中的样板区。运动失败后,湖北民众继续探索救国之路,支持张之洞的新政改革。上述探索体现了(     
A.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B.维新派对清政府的支持
C.近代化实践不断深入D.维新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2023-05-27更新 | 519次组卷 | 9卷引用:专题突破卷05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中国上下不通与遭受外侮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曾总而论之曰:“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至于如何去塞求通,梁启超认为办报馆、伸民权、设议院、合群、办会、设学校等,都是“去塞求通”的途径。论及设议院的功能,梁启超认为议院不仅可以“通下情”,而且是诸多途径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他将代表民意参与决策的议院制度理解为“混天下一心”,这显然是对西方议院制度的误解,但却是梁启超及其弟子们希望达到的政治目标。另一位时务学堂学生戴修礼的札记中也有类似的思想,称:“中国君无权也,臣无权也,民无权也。权何在?在故例也,在胥吏也,故成今日之烈祸……日本谓我十八省为十八国,不亦宜乎?”可见,君无权、民无权几乎是时务学堂师生的共识,而伸民权、开议院正是“通下情”“收君权”的绝佳途径。

——摘编自贾小叶《戊戌时期梁启超民权话语的思想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2023-05-21更新 | 325次组卷 | 8卷引用:专题突破卷05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光绪二十四年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中宣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B.劝导人们放弃天朝观念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法阻力D.鼓励人们学习西方制度
2023-03-01更新 | 134次组卷 | 3卷引用:考点巩固卷05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某学者在一篇文章中说:“(19世纪末)有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这表明当时(     
A.政治变革渐成为时代潮流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社会各界支持义和团运动D.清朝廷有意重启戊戌变法
9 .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

——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有学者认为晚清思潮有其时代特色,试结合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洋务派和维新派分别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人在提倡传统下层文化即新文学方面的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归纳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4)根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一次重大实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材料二: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公文程式,开出了长长的救时方,建策往往同时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诸多方面。然而,正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戊戌变法有了更大的展开面,波及更多人的内心。方案种种,对策多多,却没有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对彼得、明治的模仿也只能是外貌,而不详其真精神。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并说明变法难以推行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百日维新中的主要举措。分析这一举措在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
2022-06-27更新 | 185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