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万国公报》是近代著名的报刊,以介绍西方、宣传西学著称。1874——1883年,该报总发行量约5万册。而1897——1904年,该报每年发行量都在4万——5万册。《万国公报》发行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的推动B.洋务运动的逐渐发展
C.清末新政的开展D.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耻地理教育是近代新名词。1905年学部审定的《最新地理教科书》将失地、领事裁判权与国耻相联系,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这是地理教材第一次引入“国耻” 概念。而“国耻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08年上海《浦东中学杂志》登载的《国耻地理记》。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同时还要“填注暗射地图及习绘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1913年《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中插入历代沿革地图,昔日辽阔疆域与近代大幅沦丧形成强烈反差,极大   地渲染了民族屈辱。1915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请人演讲《国耻地理》,从“租界胶济湾”、“筑路权”和“采矿”展开,并谈及东南沿海与内蒙古要地,希望学生密切 关注海防、边防。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   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1924年有人将旅顺、大连纳入歌词之中;1936年版画家罗清桢创作的《准备武装收复失地图》,对“东北四省”“华北五省”和“外蒙”屈辱失地进行了刻画。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牢不可破的团结”才能实现领土完整的 真正捍卫。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学生、民众不计其数。时至今日,丢藩失地、丧权失利等近代屈辱历史仍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摘编自熊斌《因应与强化:近代中国的国耻地理教育》

(1)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并概括其特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不断发展的因素,分析 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历史意义。
3 . 下表是近代(1872—1911年)出国留学统计表,这一时期留学生的变化
时间留学人数主要目的国
1872~1900240美、英、法
1900~191114643日、美
A.反映了改造中国的迫切性B.说明了儒家正统地位动摇
C.证明了科举制度已被废除D.突出了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如图是反映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社会思想政治发展状况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
A.暗喻满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岌岌可危
B.揭露出晚清王朝只有自救意识而无变革意识
C.揭示出清朝政府政治改革的盲目性
D.反映出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