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9月,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停废,基层社会学堂的数量急剧增多。科举停废前士子纷纷变换观念,改弦易辙,不再死守科考一途,开始寻求多元化的职业取向与路径,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多的实际机会。辛亥革命老报人朱峙三在日记中写道:“科举去年明令停废,自是以后各县专办学堂,以为培植人才之地,可望吾国富强矣。”他考取了县里的师范学堂,陶醉在“自建学堂后,气象一新,书声嚷嚷然,夜景犹佳”的氛围中。后来他在论及这一转变时说:“时论谓朝廷如不办学堂,则乡里儒生坐井观天,囿于一隅,不得相聚于大都会城市中,何曾有革命种族思想耶?”

——摘编自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影响。
2 . 1901年,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奏请“暂行裁撤京师大学堂”,理由是:“创建大学堂之意,原为讲求实学、中西并重,西学现非所急,而经史诸门,本有书院、官学”,不必另立学堂。这(     
A.阻断了新式教育的发展B.加速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破产
C.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实施D.体现了晚清社会变革的艰难
3 .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官员才有“自主”或“自主之权”的表述。1889年,使用“主权”一词渐为普遍。经过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之役,“主权”概念更为人们广泛使用,涉及疆界领土、内港行轮、工程制造、铁路矿产、电信事业、商贸税收等。这反映了(       
A.清政府官员的愚昧无知B.洋务推动外交走向成熟
C.反对外来侵略斗争激烈D.国人民族意识逐步提升
2024-01-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01年,慈禧太后与朝臣希望在大乱之后迅速举行乡试,以团结士心和恢复清政府权威,而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联合表示反对,迫使清廷同意东南各省乡试延期举行。该现象反映了清政府(     
A.大力的推行“皇族内阁”B.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C.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D.成功挽救统治危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初,梁启超先后撰写了《班定远平西域》(班定远指东汉班超)、《意大利建国三杰》、《自治!菲律宾自治!》。梁启超意在(     
A.传播历史知识B.评价历史人物
C.宣传维新变法D.宣扬民族主义
2023-12-0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02年,日本侵入东沙群岛,两广总督张人骏命人搜集相关历史文献和图籍。其中王之春的《国朝柔远记》和陈寿彭翻译的《新泽中国江海险要图志》等中外文献,记录有“中国至此围渔,已有年所”,中国渔民为证明东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纷纷提供证据。最终迫使日本归还东沙群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列强的侵略行为受到有效遏制B.国人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C.传统文献的国防价值备受重视D.清廷边疆危机空前严峻
2023-10-28更新 | 416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02年,梁启超大声疾呼,“史界革命不起,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     
A.营造戊戌变法的舆论氛围B.培植国民意识和近代国家观念
C.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D.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8 . 鸦片战争后各国商民旅居中国各口岸,其数日增。至1902年,各国商民人数已达19119人。清政府要求入境游历者“必须请领护照”,无护照之外国人不得到中国内地游历;“如有未领领事所发中国地方官盖印执照赴中国内地游历者……仍应议罚,惟(唯)所罚之数不得过三百两”。由此可见,清政府(     
A.由被迫开放转为主动融入世界B.维护列强的利益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C.废除了给予列强的领事裁判权D.主权意识的增强和对外理念的转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一个民族若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然要有这一民族的独有的特质和独立于其他民族的自我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道德、制度、风俗、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要坚持这种中华文化,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才能恢复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同时,在他看来,所谓“公德”就是个体对群体尽义务的“利群”思想,就是视国家事为己事的意识。只有这样,当外敌入侵时,才能“合内部固有之群,以敌外部来侵之群”。而且合群的力量越坚越大,就“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这与西方民族主义中强调个人自由、平等、独立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一大特点。

——摘编自沈文泰《华夏中心主义的衰落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急速掀起一股热烈的民族主义风潮。一些受过民族主义熏陶,“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为了达成打造民族国家的目标,纷纷将他们注目的范围,向下扩充到一般社会大众。基于动员群众,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他们相继创办各类白话报刊,并大量利用小说、戏曲等口语传播,对一般民众进行民族观念及国家意识的灌输。在这一连串密集而广泛的宣传下,各项自发性的群众民族主义运动亦在此一期间相应兴起。诸如1905年因美国排斥华工激起的抵制美货风潮,乃至20世纪初期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收回路矿利权运动,皆有大批学生与城市工商居民卷入其间。自此以后,民族主义成为中国社会最为有效而常见的动员手段,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急遽扩散与深化。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辛丑条约》签订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2023-06-21更新 | 4499次组卷 | 28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