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卧薪尝胆

材料一   1903年创刊的《东方杂志》以启导国民为宗旨,由支持维新、立宪的张元济主编。1904年,有人在该杂志上发文指出,“廿年沼吴……彼之卧薪尝胆,无忘前耻者,此物此志也”。他认为,比当时中国正被反复欺凌的现实更令人心痛的是,中国面对凌辱而毫无羞耻感。

材料二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由陶行知等人发起,倡导平民教育和农村教育。1938年该会发表的一篇越王勾践故事写道,在离开越国之前,勾践已经构想好了计划,因此这不是真正的“投降”。几年后,当听到他们的越王会很快从吴国回来时,越国的百姓为他们的“抗战”领导人回家而欢欣雀跃。在勾践回国后,他发起了一次“总动员”,认识到越国如果要报仇雪恨,首先必须要教育和训练百姓,“男女老幼全国人民一起总动员”。作者在故事结尾写道,“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对于我们目前的求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解放,卧薪尝胆的教训,还是有很大的意义哩!”

材料三   1961年有剧团尝试创作一部“卧薪尝胆”为主题的戏剧。创作者之一范钧宏认为应更多地重视面对逆境的坚定的恒心。还有创作者认为,必须表现出当代的精神,关注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是减少或完全删除忍辱负重的主题,同时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振奋国家的时代精神。

近代以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断革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4-05-11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近代社会变迁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设立新式学堂一览表

创办时间(年)学堂名称地点主要专业设置创立者
1862京师同文馆北京英文、法文、俄文总理衙门大臣奕䜣
1866福州船政学堂福州舰船制造和驾驶闽浙总督左宗棠
1883金陵同文电学馆南京电讯两江总督左宗棠
1885天津武备学堂天津枪炮使用、攻守战法直隶总督李鸿章
1887新疆俄文馆迪化俄文新疆巡抚刘锦棠
1887广东水陆师学堂广州舰船驾驶、陆战战术两广总督张之洞
1890威海水师学堂威海舰船驾驶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
1893北洋医学馆天津天津军医直隶总督李鸿章
1896江南陆师学堂南京马、步、炮兵种阵法两江总督张之洞

材料二   上海已经变了,街道比以前宽阔,到处可以看到穿着高跟鞋的青年妇女,男子已经剪掉辫子。我碰到一些野兽似的外国人简直拿黄包车夫当狗一样踢骂,我很想打抱不平,但想到治外法权,只好压抑了满腔气愤。大家还是少坐黄包车,多乘公共汽车和电车罢!但是这些可怜的黄包车夫又将何以为生?回到乡下种田吗?不可能,他们本来就是农村剩余劳力……让他们去做工吧。但是没有一个稳定的政府,工业又无法发展。只要军阀们肯出钱,这些过剩的农夫随时可以应募当兵,在这种情形下,欲求政府稳定势不可得,因此发展工业的路还是走不通。

……随后就到乡下去看看老朋友,村庄的情形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糟。女人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年轻的一代都上学堂去了,很多男孩子跑到上海工厂或机械公司当学徒……(我的大伯母)发现进过学校的青年男女有些事实在要不得,他们说男女应该平等,女孩子说她们有权自行选择丈夫,离婚或者丈夫死了以后有权再嫁,他们说根本没有鬼,人死了之后除了留下一堆化学元素的化合物之外什么也没有了,他们说唯一不朽的东西就是为人民为国家服务。

——摘编自蒋梦麟《西潮与新潮》

(1)19世纪后期,中国出现了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依据材料一概括新式学堂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是1917年蒋梦麟从美国留学归国后记述的见闻,请以社会变迁为主题解读材料。
2023-07-27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主观题汇编(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淮河流域部族、方国和封国密布。大禹治水后是夏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汉武帝采取措施消除宪豫平原的水患,西汉末年全国人口5959万人,而淮河流域约为1448万。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迂回曲折的历程后,隋唐是淮河流域经济的辉煌时心,而且淮南淮北经济均衡发展,改变了两汉淮南落后于淮北的局面。在宋金对峙时期,淮可流域经济一度衰落。南宋以后,由于黄河夺淮的影响,流域内洪涝灾害频仍,与其他发展较快地区比较大落伍了。明朝初年,统治者除了实行兴修水利、鼓励垦荒以外,还实行了向流域地区移民、营建凤阳中都城的特殊政策,促进了流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明清时期流域内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倾向更为明显。

——摘编自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轨迹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晚清时期,淮河流域的水利状况更加糟糕。"道光二十四年至光绪七年,平均每三年大水一次。"以张謇为首的两淮名士深切同情灾民,他指出洪灾根本原因在于淮河入江、入海路断,根本之路在于导淮。但是其时政府并未重视此事,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倡导利用外资导淮。在“门户开放”政策的导向下,美国驻华公使芮思施积极推动两国在导淮事业上的沟通和合作,两国于1914年签订了《导淮借款草约》,但这一举动威胁到日本在该地区的利益,遭日本强烈反对。美国为了保护其利益,同意日本加入到运河借款和运河工程的管理上,使中国民众对美国深感失望。淮河流域贯穿苏皖鲁豫四省,苏皖两省是淮河流域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但两省在导淮工程上的分歧颇大,各省相争,1924年后,导淮事业逐渐衰微。

——摘编自李菲《中美导淮事业的历史进程与影响(1911-1927)》

材料三   新中国历次重要治淮会议(节选)

时间内容
1950中央政府在北京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成立直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治淮机构——治淮委员会。
1957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淮河流域治理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治淮7年来的成绩和问题,着重讨论淮河流域规划。
1985召开国务院治淮会议。会议审议了《淮河流域规划第一步规划报告》《治准规划建议》和“七五”期间治淮计划的安排。
2010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根治淮河水患,事关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统筹解决好防洪、除涝和水资源保护问题。

——整理自《治淮》:《新中国历次重要治准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导淮事业衰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治准工作的有利条件和影响。
2023-04-03更新 | 32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北京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叶秋海棠”

清末民初之际,学部所编《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对中国版图的想象有这样的描述:“我国地形,如秋海棠叶。出渤海,如叶之茎;西至葱岭,如叶之尖;各省及藩属,合为全叶。”中华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新地理》中,延续了“一叶秋海棠”这一意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国政府推动下,除了教科书之外,“秋海棠”也开始广泛出现于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介中,并广为民众所接受。

“桑叶”与“蚕食”

“桑叶”是民国时期另一种对中国版图的想象。192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法地理教科书》中这样描述:“全部地形好像横铺着的一个大桑叶;再巧不过,中国本是蚕丝的发源的地方”。到30年代救亡话语体系将中国版图抽象为“桑叶”,将日本版图抽象为“蚕”。1938年,在题为《我们不怕鲸吞!我们只怕蚕食!》的抗战漫画中,所显示的桑叶被蚕食掉的中国版图的部分,与当时日军所占领的中国国土的形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抗战期间的教材中,无论国民政府还是边区政府都存在着将中国版图比喻为“桑叶”的做法。

“雄鸡一唱天下白”

新中国成立后,一种新的中国版图想象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将中国版图比喻为“雄鸡”。据《人民日报》1952413日的报道:“西安的少先队员曾指着中国版图的模型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庞焕洲说,‘咱们祖国真像一只美丽的大雄鸡’”。而这一宣传极大推动了对这一认知的传播。此外,旧有海棠叶地图中难以突出台湾的地位,而雄鸡地图中,将台湾视为雄鸡迈出去的一只脚。这一解释被成功运用于政治解释之中,并成为大陆与台湾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徐鹏《秋海棠、桑叶、雄鸡与中国》

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准确完整,史实运用合理,语言逻辑清晰。)
2023-03-26更新 | 629次组卷 | 1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法战争之前,越南对清朝的朝贡受到法国殖民当局的阻挠,中越官方往来几至断绝,清政府通过轮船招商局在越南设立的分局了解当地实况和法国军情,下表为其中两条信息。这可用于研究 (     
发送时间主要内容
1882年8月30日清军至越,法人情怯,越亦思奋起
1883年9月2日法军攻怀德大败及越已遵新约准法派员管辖收税等事
①洋务派军事工业的成效                      ②近代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③传统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④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2-07-09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选择题汇编——中国史 (北京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