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记忆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1)依据所学,简述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
(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
今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国季梁以民为主而神为从,民为先而神为后,民是神的凭借与寄托,神的意志是民的愿望的延伸和扩大,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颇具代表性的。墨子也认为天神不过是“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是人手中的工具。子产在郑国执政时,已经把人道与天道截然分开,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的著名论断。 先秦时期的重民思想,经过儒家的提炼和升华,终于演绎成以民为本的价值理论,其成熟的形态和标志就是儒家思想体系中“仁学”的创立。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儒家民本主义的理论经过历代思想家的发展和弘扬,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铸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民本法文化。

摘编自张晋藩《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材料二   “新国家应有新青年”,孙中山是一位超前的制度设计者和憧憬者,“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作主”“人民来做皇帝”“予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我希望有一个负责任的、有代表性的政体”。按孙中山军政、训政、宪政的建国理论逻辑,民国政治形态应逐步推进,民国应逐渐走向社会“自治”和“宪政”基础上的国民自主,“共和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仆”。

——摘编自王旭《做主:民主观念的多重维度与近代中国政治话语之演进》

材料三   孙中山经选举而成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不过不是全体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而是由内地18个省的代表以每省一票的投票方式在3 名候选人中选举产生。这样的选举程序,通过这种选举方法产生国家元首,在当时不仅属于空前,而且相当了不起。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锁国、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三次战争的名称及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并指出中国发生了哪些“连锁反应”?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国初年,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国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

第一章总刚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护,各民族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

——摘编组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民国初年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行的原因。

材料三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要求: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阴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据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统计,清末民初湖北地区士绅的多向流动情况如下图所示,此图可用于说明(     

A.社会流动催生新的社会职业结构B.湖北传统士绅阶层发展壮大
C.社会流动涉及社会阶层范围广泛D.政治变革影响社会阶层流向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资产阶级为了中国近代化作了不懈的努力,其间经历了始于1875年的早期改良派的宣传活动、1895年的维新运动和随后独领风骚的辛亥革命运动,等等。”之所以“独领风骚”,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A.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B.提出的政治主张更具深刻性
C.做到了对旧制度的彻底扬弃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024-05-2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要求“剪发易服改元”。但1911年12月12日,上海及苏、杭、宁三地4个同业公所,包括丝绸、制衣、典当三业合共150余人,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公开呼吁并四处鼓动“剪发不易服”。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B.群众提倡国货运动蓬勃发展
C.民族工业担忧国货发展前景D.思想观念影响社会习俗变迁
2024-05-2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高三下学期5月份大联考历史试卷
7 . 中华民国初期一些方志明确记载:“民国创兴,起义者纷纷不一,众议改用阳历,即以其年一月一日为‘元旦’,各省军、政学界普同庆祝,由是造印历书者阴阳并载。军、政俱用阳历,民众、农、商,凡年节一切仍用阴历”,历法上形成“二元社会”格局。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西方节日融入中国符号B.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C.基层社会思想封闭保守D.社会生活转型特征明显
2024-05-1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八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辛亥革命后,办报成为时尚,至1913年,全国报馆多达500家,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众政治热情得到提升
C.公民言论自由得到保障D.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2024-05-1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大冲击是导致东亚各国历史发展格局转变的决定因素,但是各个国家转变的方式、速度、成效是大不相同的。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在西方冲击下经历三种不同的命运,正好代表三条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印度丧失独立而沦为殖民地;日本成功地克服殖民地化危机发展成为独立工业国;中国则走上了半殖民地化的扭曲发展道路。这不同的遭遇表明一个国家或民族应对外来的挑战有多种选择性。这种选择性既取决于外来挑战的性质、特征和强度,更要取决于被挑战的主体本身内在结构的牢固性、发展水平和应对外来挑战的手段与能力等等。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现代化之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典型国家围绕“现代化”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1912年,“中华女权同志会”创立者林宗素拜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承认女子完全参政权,孙立即表示“男女原应一例平等参政”。林将谈话记录公诸报端后,以章太炎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随即致信孙中山,说“女子参政之说,果合社会良习惯性虽未敢知,取舍之宜,必应待于众论”。孙为了革命派内部的团结,表示前论“不过个人闲谈”。材料说明(     
A.封建顽固势力依然很强大B.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C.孙中山注重扩大群众基础D.传统观念妨碍妇女解放
2024-05-13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达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