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淮流域“华夏”人口的增多,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血缘标准逐渐被地缘标准替代,并最终形成了以文化水平高低为区分标准,从而使得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农耕社会与血缘观念相对淡薄的游牧社会之间的人为界限随之加强。在“华夷之辨”演化的过程中,随着民族交往的频繁,“华夷严防”逐渐被打破,“天下一家”观念在进一步形成。孔子以“礼”区分中国和四夷,并认为两者可以互相转换。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民族观,认为中国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修德,具有才能,都可以成为统治民族,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司马迁发挥了“华夷同源”“天下一统”的思想,《史记·五帝本纪》体现的华夷同宗同源的统一观念,对中华民族形成及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华夷之辨并没有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而消失,而是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后期的清朝。

——摘编自徐洁《论清前期“中国”认同与实践》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一词被广泛应用,更加强化了民族认同意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民族”一词不仅在中国学术界流行,中华民族自觉民族实体也被中国政治界、教育界、外国学者等认同,普遍运用其来强调中国的文明和中国人的特性。

1914年,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写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是一种不朽的民族灵魂。”诚然,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民主的新制度,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实现民族交融、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新阶段。随着中华民族意涵的正式确立,中华民族的构建为中国各民族普遍认同,中国人民拥有了真正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为中华民族奠定了真实、合理、永久的稳固共同体基础。它不仅正确地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利益、共同的历史使命,也为中国的发展和抗击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夺凝聚了强大的制衡力量。

——摘编自王萍、杨敏《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认同及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民族认同的发展表现,并分析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民族认同的新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2 . 瞿骏在文章中谈到,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革命,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在清代的种种“前因”;也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对其后历史漫长深远的影响。该学者强调(     
A.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B.辛亥革命持续的时间较长
C.长时段多维度认识辛亥革命D.辛亥革命对后世影响深远
3 . 辛亥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开创了新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虽然辛亥革命未能立刻再建有序的社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但它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更新和重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破坏。自辛亥革命后,整个社会充满新旧事物的斗争,且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各种新事物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并且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所以纵观历史,其本质是一个破旧的时代,一个替代的时代,一个新事物成长的时代。正是由于辛亥革命才开启了这一个破坏的时代,一个让新事物能够从旧秩序中破土萌芽并成长起来的时代。

——摘编自谭玉龙《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解构与重构》


(1)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的进步意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说明民国初年“整个社会……是一个破旧的时代,一个替代的时代,一个新事物成长的时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自辛亥革命以后,对于中国在政府变更之后如何保持国家“同一性”的探讨,已经从历史上的“正统”的承续规范转化为近代欧洲列强主导的国际法。而作为整体认同对象的“中华”或“中国”概念逐渐脱离了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语境,逐渐“获得了带有现代性因素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政治体符号性质的客观内涵”。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B.增强了中国国家主权观念
C.催化了中国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D.强化了中国对列强的依附
5 .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功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孙中山先生主要活动
1894年组织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建议
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1905-1911年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领导辛亥革命
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1917年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1924年 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国民党与北洋系便正式决裂,二次革命发生,随后国会被解散,短暂的共和试验遭到挫败。此种始料未及的结果引起了当时人多层次的反思。对共和政治的思考贯穿了张东荪漫长的一生,共和政治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基础一直是他思考的基点。面对辛亥革命后共和试验的挫折,他认为,问题在于道德与社会。中国传统的士人政治的理想以及18世纪自然哲学与19世纪进化论的双重影响,促使他提出了“对抗论”(包括政党之间的对抗、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对抗)的主张,作为新道德与新社会的共同构成原则。张东荪对共和政治道德基础的探寻,对“对抗论”思想的阐发,皆面临着新世界观下道德与政治、社会与政治间的紧张,而其探索的价值与限度,也恰在于此。

——摘编自高波《张东荪对民初共和政治的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东荪反思民初共和思想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东荪对民初共和思想的反思。
2023-06-13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简要指出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这三股思想潮流的实践成果。在反封建主义方面,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与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有哪些差异?同二者相比,新文化运动有哪些进步?
2023-05-2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地区2023届港澳台侨学生高三一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2年2月,上海报界公会举行同业会议,对新政府仓促要求改用新历表示不满,指出“一国之历数,非总统一人所得私”,新历应“取便于众而颁布”,因而与会各报一致不执行改历命令,并认为这才是“尊重共和新国之国体”。这反映了(       
A.总统政治权力得到扩张B.政治观念受到了革命影响
C.新旧社会习俗冲突激烈D.资产阶级寻求扩大话语权
2023-05-19更新 | 36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就很快把重点转到发动武装起义上来。这是它的优点,但也带来弱点:缺少一场有足够力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作为先导。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一张是进步的,民主共和主义的面孔;但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着另一张‘封建主义’的面孔。"这里说的封建类似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中,封建并不是一个坏东西,反而是三代儒家心目中的理想。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可以补中央集权之不足。家族主义和地方主义在辛亥前后急剧抬头,地方军绅政权提出了各省制定省宪,通过联邦制的方式统一全国的方案。陈独秀对此尖锐地批评说:“武人割据是中国政象纷乱的源泉,建设在武人割据的欲望上面之联省论,不过冒用联省自治的招牌,实行‘分省割据’‘联督割据'罢了。”

——摘编自许纪霖《辛亥的另一张面孔》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辛亥革命的面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赞同、反对和修改材料观点均可,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3-05-13更新 | 216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部分重点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废除历代帝王祭祀活动,北京政府的总统们也没有用国家经费祭祀其列祖列宗。而南京国民政府将历代帝王陵寝祭祀作为“民族扫墓节”的主要内容,是在民族入侵的时代背景下所作的特殊文化宣传。这集中表明近代(     
A.民主政治因异族入侵而中断B.长期军阀割据导致国家财政拮据
C.家国同构宗法社会逐步解体D.帝王祭祀是抵御侵略的主要手段
2023-05-02更新 | 443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