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规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初很快就形成了一种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就是保守、顽固的风气。

——摘自胡绳武、程为坤《民初社会风尚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体现观点的认识。
2023-02-17更新 | 10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人心有了改变,政令法律也有了改革,文明的基础才能建立起来,至于那些衣食住等有形物质,必将随自然的趋势,不招而至,不求而得。”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
2022-03-05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3 . 1912年的《民国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其中大礼服分书用、夜用,书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分西式和袍褂式两种。这反映出当时(     
A.西式礼服成为主流服饰B.传统文化受到政府重视
C.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D.中西融合观念深入人心
5 . 阅读有关近代经济史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战”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所特有的一个范畴。其实质是要求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对16世纪至19世纪初商人的社会地位和意识形态的研究,可以看到前近代中国内部已呈现重商主义的趋势,中国社会和思想虽未突破传统的框架,但已走近传统的边缘。“商战”一词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正式提出来。

——欧阳礼泉《试论中国近代“商战”思想的发展脉络》

材料二1894年,41岁的张謇高中状元,名满天下,官拜六品,第二年他却放弃了不可限量的仕途。张謇曾指出,“世界经济之潮流喷涌而至,同则存,独则亡,通则胜,塞则败”,“就各项实业而言,最为吾所主张者为棉铁二项,以其于近世界中为必不可少之物也。”据《张骞全集》整理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在初建时尽管面临着各方面的紧迫难题,但对经济仍比较重视。《临时约法》第六条 明确规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实业部呈文孙中山,呈请“详加厘订章程,须行全国”。其所定商业注册章程,革除了清政府对申请注册者“敲肤吸髓,有至一帖恒纳千金左右”的弊端。对于呈请垦荒者,实业部均给予积极支持和保护。

——摘自朱英《论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

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说:“予之计划,首先注意于铁路……非先有此种交通运输屯集之利器,则虽具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也无由发展也”。“于中国中部、北部、南部各建一大洋港口,如纽约港者”。“以前事事不能进步,均由排外自大之故。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但是为避免重蹈洋务派创办工业时被帝国主义染指及干预历史的覆辙,他强调“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摘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战”思想在中国兴起的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骞的实业救国思想,指出他在19世纪晚期作出的重大改变。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一问阐述:①概述南京临时政府发展实业的措施。②概述孙中山《实业计划》的主要内容。
2021-09-02更新 | 228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1915年,北洋政府推行“烟酒公卖”政策,要求各省区将地方所收烟酒税费解送中央财政。1919年,各省区烟酒税费总收1400余万元,实际送至财政部的仅为260万元。1923年,各省区烟酒税费总收近1600万元,财政部实收约90万元。这反映出当时
A.地方政府的离心趋势增强B.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加剧
C.烟酒公卖不适应中国国情D.军阀割据阻断国内交通
2021-03-29更新 | 607次组卷 | 12卷引用:四川省九市(眉山、广安、遂宁、资阳、雅安、乐山、内江、自贡、广元)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近代杂志《美术生活》(第16期,1935年7月)有诗曰:“身上旗袍绫罗做,最最要紧配称身。玉臂呈露够眼热,肥臀摇摆足销魂。赤足算是时新鲜,足踏皮鞋要高跟。”该诗从一个侧面说明改良后的旗袍
①具有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特点   ②呈现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趋势
③迎合了当时新潮女姓的审美情趣   ④成为女姓的普遍选择和日常着装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20-06-02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0届高三6月模拟历史试题(学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两极化趋向。正是这样一种看似歧异的矛盾格局孕育和催生了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这里说的“两极化趋势”指的是
A.军阀割据混战和文化异彩纷呈B.政治不断民主和经济发展迅速
C.国家实力强大与对外交往扩大D.民众权利扩大和社会生活进步
2020-05-0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7·新疆乌鲁木齐·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史意义,只有置之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转型以及当时的国际学术特别是东洋与西洋“东方学”(“东洋学”)及“中国学”的大趋势中,才能够得到深入理解。晚清民初即陈寅恪先生进入学术世界前后,中国学术尤其是历史学领域,出现了“历史缩短”、“空间放大”、“史料增多”的新趋势,现代中国学术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中,同时在西洋与东洋的“东方学”(“东洋学”)或“中国学”的刺激下,才出现了巨大变化。

陈寅恪与他的学术同行不仅在学术上能够“预流”,即在大历史问题上与国际学界进行对话与竞争,同时也站在“中国”与“世界”之间,促使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界重视新问题、发掘新资料、探索新领域,突破传统汉族中国历史空间,呈现出中学与西学汇通的新取向。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预流的学问:重返学术史看陈寅恪的意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上半叶影响“中国学术转型”的主要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寅恪先生在学术史上的贡献。
2020-10-11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7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某地区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部分)

年份

人口数(万人)

耕地数(万顷)米价(千文/石)

1661年

323.3

58.7

0.963

1685年

332.4

72.7

0.539

1724年

533.6

80.0

0.525

1753年

1651.4

83.1

1.012

1784年

3283.2

89.8

1.412

1820年

4799.2

95.0

2.432


——摘编自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材料二:民国时期一则国产欧式女鞋的宣传广告


材料三:改革开放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1992—1994年物价大幅上涨,力度最大,尤其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当时的报纸称“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摘编自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物价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广告所倡导的消费观念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主要因素。
2020-02-2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四)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