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6 道试题
1 . 1927年3月30日,毛泽东、彭湃、方志敏和国民党左派邓演达等,经湘、鄂、赣、粤、豫等省农民代表联席会议的选举,组成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会随即对发展各地农会组织、扩大农民武装、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和解决垄地问题等作了具体部署。这些部署(     
A.表明国共合作实现了除军阀的任务B.有利于激发农民阶级的革命热情
C.说明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土地要求D.折射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023-12-27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王奇生在《高山滚石》中写道,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猛,中国革命过程相互衔接、演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了“党中有党”“国中有国”“一国两制”的阶段。其中“党中有党”的合作(     
A.加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B.促成了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C.削弱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D.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开展
3 . 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中国”一词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材料二   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并提出具体政纲:“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与各大国平等”;“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

材料三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国”。
1929年3月中共中夹号召工农兵士商学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
1936年10月毛泽东在《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中首次提出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摘编自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指出的元朝时期的“中国观”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这些变化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邹容和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设想有何异同,并分析原因。
4 . 十月革命后,时人描述:“譬如社会主义,近来似觉成了一种口头禅;杂志报章,鼓吹不遗余力”“似乎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这说明(     
A.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B.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想
C.工人阶级的影响力下降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5 . 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如广东青年彭湃在其撰写的《告同胞》中说:““政府’利用法律,来榨取我们的财产,扩充军备……遂致社会时时酿出种种的变乱……根源在于“社会制度之罪恶’。我们不得不找个治疗的手术——‘社会革命’”。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B.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扩大D.社会革命已成为社会共识
2023-12-20更新 | 218次组卷 | 4卷引用:热点话题02 中国式现代化-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6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突出表明五四运动(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B.促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描述过这样一些场景:一个绅士模样的人在路上碰了一个农民,那绅士摆格不肯让路,那农民便愤然说:“土豪劣绅!晓得三民主义吗?”长沙近郊菜园农民进城卖菜,老被警察欺负。现在,农民可找到武器了,这武器就是三民主义。当警察打骂卖菜农民时,农民便立即抬出三民主义以相抵制。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D.中国革命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2023-12-16更新 | 231次组卷 | 6卷引用: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中)(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24年4月初,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制定了农民运动计划,组织了农民团体,开展农民运动。5月初,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又议决成立了农民运动委员会以“辅助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进行农民运动”。这反映出(     
A.国民党极力推动“训政”B.土地革命的蓬勃开展
C.工农联盟的政权逐步建立D.新三民主义得到贯彻
9 . 学者王奇生指出,1915—1925年间中国三次声势浩大的集体运动(即1915年反“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就动员规模而言呈现出递增的态势——“事件”—“运动”—“革命”,而这三次危机的“口号”却呈现出“亡国”—“亡省”—“亡人”的递减格局。造成这种演变的重要原因是(     
A.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目标不同B.列强殖民侵略力度增强
C.国民民族主义意识逐步提高D.共产国际的介人与指导
2023-12-14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中)(六)历史试题
10 .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的精神结晶和价值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凝聚和锤炼出的浩然正气,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的总写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上,正是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上召开最后一次会议,中共一大最终完成了全部重要议程,中国共产党才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革命的航船才在新的起点扬帆启航。而“红船”在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涵之后,就成了一个有着特殊寓意和政治意涵的象征性的政治符号。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灵魂。

——高凡夫《“红船精神”提出的考察与认识》

材料二   井冈山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体现。历史证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政治发展很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农业大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在共产党的导师著作里没有现成答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中国国情出发,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郭亚丁《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材料三   长征跨越了中国14个省份,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斗,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4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价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除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白云涛《长征精神与长征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并阐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人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困难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找到的中国革命道路是什么道路。
(3)据材料三,归纳红军长征所面临的困难。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