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和湖南株洲到萍乡的株萍铁路,合称安源路矿。1921年冬,安源路矿一些工人写信给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请求派人到安源帮助并指导工作。书记部派毛泽东前往。他跟工人下到又黑又脏的矿井,同工人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疾苦。他告诉工人们应该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利益。根据调查了解到的安源路矿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要争取以合法形式开展斗争,1922年“五一”劳动节这天,安源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9月初,毛泽东第五次来安源,和蒋先云、朱少连等分析安源斗争形势,一致认为罢工时机已经成熟。914日,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工人俱乐部“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完全取得胜利的工人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壮举。

——摘编自(澳)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材料二   侯一民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曾参与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他于1976年创作了油画《毛主席与安源矿工》,描绘了毛泽东向安源路矿工人宣传罢的场景。拥挤的坑道里,矿工们围坐在青年毛泽东的周围。昏暗的矿灯下,毛泽东正在作宣传,鼓动矿工们行动起来,和欺压工人的矿主与资本家们作斗争。矿工们听了毛泽东的宣传,看到了希望。该画被选入202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的《中国共产党百年画典》。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毛主席与安源矿工》画作入选《中国共产党百年画典》的理由。
2024·河北保定·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26年10月,武汉三镇为北伐军占领后,革命气氛急剧高涨,武汉工人、学生反帝热情高涨,不断地与英租界警察及英国义勇队(殖民者武装)产生摩擦,双方敌对情绪与日俱增。12月26日,武昌、汉口各界民众共三十余万人举行反英集会,强烈“要求政府立即收回妨害革命工作的租界”。这表明(     
A.国共合作激发工人学生反帝热情B.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C.国民革命形势发展助推利权收复D.北伐进军引发英国武力干涉
7日内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100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兵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形成了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品格的精神谱系。

——《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

依据材料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选择一种党的精神,加以阐释。(要求;结论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沫若在1929年著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写道:“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是一样。”在国内外的反动派都在叫嚣共产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时候,郭沫若发出了如此铿锵有力的声音,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一切进步人士对革命的胜利和信心,更告诉人们中国古史的研究也必须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指导。作为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商周史研究的著作,此书一直受到后人的尊重和重视。正如《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日译者藤枝丈夫所说:“王国维、罗振玉、孙诒让、商承祚、王念孙、王引之以至日本的林泰辅等诸人的注解(指甲骨文字和金石文字),到了郭沫若先生,以新史学的方法再整理一番,对古代社会给了一幅鲜明的图画。”应当说,这对郭沫若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很公允的评价,对他以大无畏精神所造成的成绩应当予以肯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郭沫若写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0年9月,《新青年》新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该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的《谈政治》,文章指出:“工人劳力所生产的价值,远在他们每日所得的工资以上,这工资以上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抢去,叫做‘红利’分配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中共对国情的认识加深B.新文化运动思潮发生转向
C.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觉醒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等地,先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分部,其主要工作是: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这一做法旨在(     
A.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B.巩固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C.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D.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7日内更新 | 406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夏衍(1900-1995年),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以下是夏衍1949年前的简历。

190010月,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浙江杭州)。

1906年,入私塾,习读《三字经》《论语》。

1908年春,入杭州正蒙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新式教科书,两年后退学在家自修。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

1920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2月,考入日本九州明治专门学校电机专业。

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5年底,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担任国民党驻日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

1929年,组织上海艺术社,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电影剧本《狂流》等4部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1937年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到重庆,辗转开展救亡运动。

1944年后,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根据自陈坚、陈奇佳《夏衍传》整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夏衍的道路选择”写一则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5-17更新 | 65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8 . 胡适认为五四运动应始于1917和1918年发展的新思想运动。历史学家何干之则主张五四运动应始于《青年杂志》创刊。据此可知,他们认为五四运动(     
A.以北大学生为革命的先锋B.是新文化阵营分化的结果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延续了民权和觉醒的信念
2024-05-15更新 | 12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天壹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卷
9 . 东交民巷
时期内容
1842年在东江米巷居留的外国人擅自改巷名为“侨民巷”;国人则将“侨”“交”音转,称“东交民巷”
1860-1886年英、法、德、美、意、奥、比、荷、日等列强相继在街区内建使馆。1863年,总税务司署迁至北京东交民巷附近,英国人赫德任总税务司


1901年
各国纷纷扩展使馆,并均附带建有兵营,设有守卫队和巡捕局, 宣称“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此后,英、美等11国在巷 内成立联合行政机构,开设银行、邮局、教堂、医院等场所
1919年青年学生队伍到东交民巷游行,抗议受阻,学生群情激愤,沿长安街高呼口号直奔曹汝霖住宅
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北京学生游行队伍进入使馆界,高呼 “收回租界”等口号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入城式,入城部队途经东交民巷,北平人民庆祝耻辱得雪


1950-1959年
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收回外国兵营及征用其地上建筑物。之后,各国使馆先后迁往建国门外,东交民巷不再是“国中之国”, 作为使馆区的历史宣告结束
O20世纪80年代适应城建需要,巷内修整改建,整条街的风貌发生极大变化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东交民巷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提炼展览主题。
(2)如果将展览设计为三个展块,写出每个展块的分主题并列出选用史实的序号。任选一个展块,为其撰写解说词。
(3)为橱窗展览撰写结语。
2024-05-14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改革和革命构成几代国人救亡图存的两条主要线索。然而两者志虽同,却因道不合最终只能分道扬镳、渐行渐远。“问题与主义”之争便是此种意象之呈现。

材料一 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要知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所以我现在奉劝新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更进一步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

——胡适1919年7月《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材料二 若在有组织有生机的社会,一切机能都很敏活,只要你有一个工具,就有你使用他的机会,马上就可以用这工具作起工来。若在没有组织没有生机的社会,一切机能,都已闭止,任你有什么工具,都没有你使用他作工的机会。……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上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都是表面的构造。他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可是专取这唯物史观的第一说,只信这经济的变动是必然的,是不能免的,而于他的第二说,就是阶级竞争说,了不注意,丝毫不去用这个学理作工具,为工人联合的实际运动,那经济的革命,恐怕永远不能实现。

——李大钊1919 年 8月《再论问题与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问题与主义”之争产生的时代背景。
(2)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李大钊的观点进行阐释。
2024-05-14更新 | 6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