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和湖南株洲到萍乡的株萍铁路,合称安源路矿。1921年冬,安源路矿一些工人写信给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请求派人到安源帮助并指导工作。书记部派毛泽东前往。他跟工人下到又黑又脏的矿井,同工人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疾苦。他告诉工人们应该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利益。根据调查了解到的安源路矿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要争取以合法形式开展斗争,1922年“五一”劳动节这天,安源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9月初,毛泽东第五次来安源,和蒋先云、朱少连等分析安源斗争形势,一致认为罢工时机已经成熟。914日,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工人俱乐部“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完全取得胜利的工人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壮举。

——摘编自(澳)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材料二   侯一民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曾参与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他于1976年创作了油画《毛主席与安源矿工》,描绘了毛泽东向安源路矿工人宣传罢的场景。拥挤的坑道里,矿工们围坐在青年毛泽东的周围。昏暗的矿灯下,毛泽东正在作宣传,鼓动矿工们行动起来,和欺压工人的矿主与资本家们作斗争。矿工们听了毛泽东的宣传,看到了希望。该画被选入202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的《中国共产党百年画典》。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毛主席与安源矿工》画作入选《中国共产党百年画典》的理由。
2024·河北保定·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26年10月,武汉三镇为北伐军占领后,革命气氛急剧高涨,武汉工人、学生反帝热情高涨,不断地与英租界警察及英国义勇队(殖民者武装)产生摩擦,双方敌对情绪与日俱增。12月26日,武昌、汉口各界民众共三十余万人举行反英集会,强烈“要求政府立即收回妨害革命工作的租界”。这表明(     
A.国共合作激发工人学生反帝热情B.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C.国民革命形势发展助推利权收复D.北伐进军引发英国武力干涉
2024-05-23更新 | 22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100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兵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形成了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品格的精神谱系。

——《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

依据材料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选择一种党的精神,加以阐释。(要求;结论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5-21更新 | 55次组卷 | 4卷引用:苏冀闽粤2024届高三下学期押题预测历史试题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沫若在1929年著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写道:“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是一样。”在国内外的反动派都在叫嚣共产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时候,郭沫若发出了如此铿锵有力的声音,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一切进步人士对革命的胜利和信心,更告诉人们中国古史的研究也必须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指导。作为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商周史研究的著作,此书一直受到后人的尊重和重视。正如《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日译者藤枝丈夫所说:“王国维、罗振玉、孙诒让、商承祚、王念孙、王引之以至日本的林泰辅等诸人的注解(指甲骨文字和金石文字),到了郭沫若先生,以新史学的方法再整理一番,对古代社会给了一幅鲜明的图画。”应当说,这对郭沫若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很公允的评价,对他以大无畏精神所造成的成绩应当予以肯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郭沫若写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等地,先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分部,其主要工作是: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这一做法旨在(     
A.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B.巩固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C.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D.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2024-05-20更新 | 518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东交民巷
时期内容
1842年在东江米巷居留的外国人擅自改巷名为“侨民巷”;国人则将“侨”“交”音转,称“东交民巷”
1860-1886年英、法、德、美、意、奥、比、荷、日等列强相继在街区内建使馆。1863年,总税务司署迁至北京东交民巷附近,英国人赫德任总税务司


1901年
各国纷纷扩展使馆,并均附带建有兵营,设有守卫队和巡捕局, 宣称“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此后,英、美等11国在巷 内成立联合行政机构,开设银行、邮局、教堂、医院等场所
1919年青年学生队伍到东交民巷游行,抗议受阻,学生群情激愤,沿长安街高呼口号直奔曹汝霖住宅
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北京学生游行队伍进入使馆界,高呼 “收回租界”等口号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入城式,入城部队途经东交民巷,北平人民庆祝耻辱得雪


1950-1959年
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收回外国兵营及征用其地上建筑物。之后,各国使馆先后迁往建国门外,东交民巷不再是“国中之国”, 作为使馆区的历史宣告结束
O20世纪80年代适应城建需要,巷内修整改建,整条街的风貌发生极大变化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东交民巷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提炼展览主题。
(2)如果将展览设计为三个展块,写出每个展块的分主题并列出选用史实的序号。任选一个展块,为其撰写解说词。
(3)为橱窗展览撰写结语。
2024-05-14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改革和革命构成几代国人救亡图存的两条主要线索。然而两者志虽同,却因道不合最终只能分道扬镳、渐行渐远。“问题与主义”之争便是此种意象之呈现。

材料一 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要知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所以我现在奉劝新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更进一步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

——胡适1919年7月《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材料二 若在有组织有生机的社会,一切机能都很敏活,只要你有一个工具,就有你使用他的机会,马上就可以用这工具作起工来。若在没有组织没有生机的社会,一切机能,都已闭止,任你有什么工具,都没有你使用他作工的机会。……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上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都是表面的构造。他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可是专取这唯物史观的第一说,只信这经济的变动是必然的,是不能免的,而于他的第二说,就是阶级竞争说,了不注意,丝毫不去用这个学理作工具,为工人联合的实际运动,那经济的革命,恐怕永远不能实现。

——李大钊1919 年 8月《再论问题与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问题与主义”之争产生的时代背景。
(2)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李大钊的观点进行阐释。
2024-05-14更新 | 10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提出:农会在初步运动时须注意不可过于违背农村中宗法社会心理。此后,许多地方的共产党人在宗族内部完成最初的农民发动组织工作。这反映了当时中共(     
A.试图彻底铲除农村封建势力B.将革命道路探索与传统相结合
C.发动农民建立革命统一战线D.立足于农村地区开展土地革命
2024-05-14更新 | 17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滁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924年7月,孙中山在农讲所毕业典礼上说:“农民在中国是占人民的极大多数,所以农民就是中 国的一个极大阶级。要这个极大阶级都能够觉悟,都能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我们的革命 才是彻底。”这反映了孙中山意在(     )
A.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B.支持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C.经济上主张耕者有其田D.动员农民投身国民革命
2024-05-14更新 | 15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八校高三下学期联合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10 . 1921年5月1日,在江西革命团体改造社的组织下,南昌召开第一次庆祝劳动界大会。改造社首倡者袁玉冰担任大会主席,向劳动群众作了《劳工神圣纪念日》的报告,宣传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历史作用。据此可知,当时(     
A.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
C.社会革命得到普遍的支持
D.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形成
2024-05-14更新 | 20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