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6 道试题
1 . 1926年11月18日,国民党决定将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迁到武汉。但北伐军攻占武昌后,蒋介石看到两湖地区工农群众运动高涨,国民党左派掌握武汉革命政权后,便提出迁都南京,挑起了所谓的“迁都之争”。这一争论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国共合作阵营开始出现裂痕B.国民党内存在派系间的权力之争
C.国民党内部争夺革命领导权D.国内迫切需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023-03-02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2 . “从巴黎和会的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次“民族觉醒”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五四运动C.中共一大召开D.南昌起义
3 . 1922年8月,孙中山由于陈炯明叛变被迫来到上海,正在落难之际,李大钊与之见面,孙中山感到振奋,希望李大钊能加入国民党,“你尽管一面做第三国际的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孙、李的这次会晤(     
A.促成中共一大的召开B.影响国共第一次合作
C.成为民主革命的转折点D.标志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4 . 有学者认为:“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活动。”但是这场运动“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该学者评价的是(     
A.辛亥革命B.护国战争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2023-02-0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近代某政治文件规定:"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别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
该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C.《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D.《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6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时代产生了不同的革命精神。你认为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五四精神②延安精神③井冈山精神④长征精神
A.①③④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
2023-02-06更新 | 85次组卷 | 64卷引用:2010年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陈独秀认为鸦片战争后各次变革都只是少数人的行为,广大国民都还站在旁边“隔岸观火”,以致“共和已经八年一般国民不曾有一天明了正确意识的活动。国民和政治,隔离得千百丈远”,缺乏整体性觉醒。中国人民的“整体性觉醒”始于(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D.国民大革命
2023-01-28更新 | 239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春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在1919年7月11日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张闻天发文表示对当时的政府“切实劝告无用”,“奔走呼号无用”。主张用“釜底抽薪”的方法来个“一切废除”,然后建设一个“健全的民主共和国”。这反映出张闻天(     
A.主张大力声援上海的工人运动B.已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C.强调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必要性D.反思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
2023-01-16更新 | 284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9 . 1920年9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的《劳动界》登载了工人陈文焕的来信:“从前受资本家的压逼,有话不能讲,有冤光处申!现在有了你们所刊行的《劳动界》,做我们工人的喉舌,救我们工人的明星呵!”这说明当时(        
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壮大工人力量
B.中国共产党诞生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工作已起到效果
D.无产阶级掌握革命武装准备发动起义
2023-01-14更新 | 317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之深厚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才能成功地解决革命和建设实践遇到的新任务和新问题,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济中国的危急及不独立”,才“可以和世界革命合流”,当时,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都热衷于社会主义新思想的宣传,把富国强民的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身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有着相同之处,这主要体现在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两个方面。就“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言,就边求人格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新人观而言都具有契合之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

——摘编自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分析》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回答的正是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现实统一,“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因此,新的群体整合的纲领不再只是诸如君主的个人意志,而是具有群体契约性并发挥着社会示范效应的政党组织、党性观念、规章制度以及集体主义精神,政党组织的先进性遂成为整个社会系统现代性的榜样。斯大林曾赋予十月革命以一种东方民族现代性觉醒的意义,“它扩大了民族问题的范围,把它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局部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之下解放出来的总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样也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运用到了东西方民族矛盾的分析上,并通过国家及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初步实现了现代性的民族自觉。

——摘编自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表现。
2023-01-09更新 | 208次组卷 | 6卷引用:2023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