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须是认得个仁,又将身体验之,方真个知得这担子重,真个是难。世间有两种:有一种全不知者,固全无摸索处;又有一种知得仁之道如此大,而不肯以身任之者。今自家全不曾担者,如何知得他重与不重。所以学不贵徒说,须要实去验而行之,方知。”
----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五》
材料二 
革命之建设所以无成,而破坏之后国事更因之以日非也。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与革命初衷大相违背者,……然而吾党之士,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亦难免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非尽关乎功成利达而移心,实多思想错误而懈志。
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此说始于傅说对武丁之言,由是数千来深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故予之建设计划,一一皆为此说所打消也。
……国民!国民!完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则建设事业亦不过如反掌折枝耳。
               ----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民国七年十二月)
材料三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
⑴据材料分别概括朱熹、孙中山、毛泽东关于知行关系的主要观点。
⑵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知行学说提出的原因。此后,孙中山在“知”的方面有了怎样的发展?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知行学说提出的背景。此后八年间,毛泽东是如何“行”的?
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毛泽东与朱熹提出的知行学说在出发点上的差异。
2016-11-21更新 | 9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历史上绍兴人文荟萃,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等名人辈出,他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亡后,撰写明史,总结历史经验。在哲学上,他说“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在政治上,他提出“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在学术上,提倡“是非决于学校”,反对依样画葫芦。他撰写《明夷待访录》,是为了探讨当时社会的“治乱之故”,涉及传统的政治经济体制,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否定性倾向。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北京全体学界通告》(罗家伦)5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哲学、政治、学术以及经济上的主张,并指出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写出五四运动的性质。结合所学分析《通告》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并指出学生提出这种要求的背景。
2022-03-1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普通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杭州小姜小范小张提供

材料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不是因为它集聚了多少财富和人口,而是因为它的文明和文化创造。但即使在雅典城,仍存在着美中不足乃至重要缺陷——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宋代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宋代江南城市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展示了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盛况。

——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史视野下的宋代江南城市与文化》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后,若是将其置于都市化的范畴下进行考察,其时代的特殊性就更容易显现出来。此时,社会出现了一个转变过程,举凡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社会流动的加速,无不显示出它与明初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到明朝后期,在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下,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历史的陈旧的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文化力量的猛烈冲击,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的社会与城市生活》

材料三   新文化何以能够演变成为现代中国最具深远意义的文化事件?首先是上海这个中心口岸。借助上海这个贸易、经济、文化的码头,新的思潮、新的文化最初在上海落户,然后由上海逐步传播出去。《新青年》迁到北京后,并没有割断和上海的联系,它的印刷和发行仍在上海,因为当时的北京尚不具备这种能力。但《青年杂志》在上海时没什么影响,到北京以后影响就放大了。《新青年》到北京这个政治中心,是由北大的一些教授撰稿编辑的,《新青年》的编辑还是原来那些人,但发言的位置跟在上海时完全不同。

——摘编自周武《新文化运动是京沪共谋的结果》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所体现的城市功能及雅典卫城中的建筑艺术代表,并分析宋代江南城市能够解决“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都市化”的角度概括明代中期以后经济“货币化和多样化”的突出表现,并扼要说明其与明朝后期“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结合所学,列举1919-1922年间在上海“新的思潮、新的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实践的主要史实。
4 . 人类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推动着历史的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我们文化的优点,到底在哪里呢?我们的文化,最为廓然而大公。我们是以世界大同为主义的。我们的终极目的,在于平天下,治国只是中间的一个阶段,也可说是平天下的一种手段……

——吕思勉《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1935年版)

材料三   李大钊将社会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结束了几代先进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大同理想的空想历史,使他的社会理想获得了科学形态,实现了近代大同理想由空想到科学的质的飞跃。在承继大同理想在中国近代的演进历程,又经历其在社会理想上从空想到科学大发展,李大钊最终所构想成的大同世界,是一个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放相统一的理想社会。

——王松涛《论李大钊的大同思想》

材料四   1944年,中外记者团延安之行对红色中国和边区形象的报道,对西方影响较大。……在西方记者和观察者的笔下,红色中国及其后来的边区是一个“没有乞丐、没有鸦片、没有卖淫、没有贪污和苛捐杂税的理想社会”。当爱泼斯坦坐在延安的窑洞前,准备将自己的见闻告诉家人时,他的感受基本上是所有在延安的外国记者的共同心声,“我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

——《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并简述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为继续实现这一理想所做的努力及其努力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关于中国文化的主要观点,并以宋、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来印证这一观点。
(3)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阅读材料三、四,结合所学,选择阐述:①概括指出李大钊“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并概述李大钊为此进行的实践。②指出1944年的延安在当时中国的地位,并简析延安出现中外记者团眼中“理想社会”的原因。
2021-08-26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高三5月选考科目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代表大会定于六月二十日召开,可是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代表,直到7月23日才抵达上海,于是代表大会开幕了……主席张同志在第一次会议上说明了这次大会的意义。大会必须制定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材料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人类历史上实际只存在了1070天。但是,为了这个“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的存在而进行的斗争,已经历时七年。七年的暴动、战争和流血牺牲,以数十万、上百万人的生命所换取的成果,至此毁于一旦,这当然是一种悲剧。然而更大的悲剧在于,这些匆匆离去的共产党人,其主要领导人其实还并不知道失败的原因所在。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

材料三   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大会所制定的“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纲领”存在什么问题?
(2)依据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二中共产党人“匆匆离去”的原因,3个月后共产党人召开会议作出调整,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材料三中毛泽东当时所指的“统一战线”有哪些?请举两例说明。
2020-01-0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